闲书杂学万岁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前言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个没有童年的人:除了白雪公主以外对迪士尼一无所知,没看过任何一部《变形金刚》或《哈利·波特》,更别提漫威和DC的那些超级英雄。于是上了大学以后我疯狂恶补,想体验那些同龄人早就拥有的快乐。

直到最近搬家,我看见小时候读过的书被一本一本地收拾出来,这里一堆那里一堆,才猛然间发现:原来,我的童年都在书里!

“阅读自由”是个梦

我读小学是在-年,那段时间流行的儿童文学有杨红樱的《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辫子姐姐的心灵花园、郑渊洁的皮皮鲁总动员还有沈石溪的动物文学等等等等……

我看得最入迷的是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大概是因为它运用一只猫的视角反映了许多有关亲子、成长、人与动物的社会现实,让我感到新颖和好奇。在这个系列里,我学到很多有关动物的小知识,比如不要靠近刚刚生育的母猫,不然它会以为你要伤害她的孩子而离家出走(猫咪十分信任的主人除外)。我的母亲大人不喜欢我读闲书。与其让我读书,她更希望我把时间花在练琴上。于是为了争取多一点的阅读时间,我和她玩起了躲猫猫:趁她不注意时拿起书读得如痴如醉,稍稍听到她的脚步声靠近,就连忙把书藏到沙发坐垫下。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遇到这种情况的不止我一人。后来读到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我的童年》,发现他小时候也曾为了读闲书而“绞尽脑汁”:“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在家里不被允许看也就罢了,在学校老师居然也要管控我们的阅读内容。曾经我的班主任禁止我们看一个侦探解谜题材的《冒险小虎队》系列小说,我印象特别深刻:里面每一本书都带有一张滤光解谜卡,放在相应的区域就会显示出谜底。可能是班上看得上瘾的同学多了,她义正言辞地称这不是你们的“读物”,而是“毒物”。

但在我看来,儿童文学有它独特的魅力,非常值得一读。大多数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有关冒险、探秘以及个人成长,赞扬的是勇气和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浪漫而非世俗的视角来看世界:尽管冲突和矛盾会一直存在,正义和人性的真善美不会缺席。

贰小孩子怎么读得懂名著呢?我记得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二年级,我的语文老师每周都会布置一项写“读书笔记”的作业,让同学们在一张长长的写满了世界名著的单子里面挑其中的一本做摘抄、写读后感。虽然当时书也看了,摘抄也做了;但老实说,书单里的大部分书都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那时因为在课堂上知道大仲马的儿子叫小仲马,而小仲马不想因为父亲的关系受到优待,一直都没有公开身份,直到《茶花女》问世以后才声名大噪。我觉得这太有趣了,就想看看《茶花女》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但没想到它的开头会是对墓地里阴森气氛的渲染,还有对茶花女妓女身份的交代,让年少不谙世事的我不禁弃书而逃。小孩子怎么读得懂名著呢?我想,首先这些传世经典与孩子就有时空的距离,小孩子很难理解发生在当今时代以前的故事;其次名著的深刻意义往往在于揭露了现实世界的丑陋和无奈,幼龄读者难以感同身受。我想到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一次讲座上,一位中学生向莫言提问,说他的书中有对性行为的描述,不知道应不应该看。对此莫言给出了自己最“直接的建议”:“不要听你老师的,不要读我的书。可以读一些写母亲的,写乡村风景的,长大结婚后再读我的小说”。于是我“看了又看”,“写了又写”的不外乎两本名著,一本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通过读三巨人(米开朗琪罗、贝多芬、托尔斯泰)的生平,我懂得了什么是坚忍不拔之志;通过读傅雷与傅聪父子的书信,我意识到一个艺术家应该要具备坚毅的品质和济世的情怀。

在不同的书里看世界

现实的世界很无奈,书中的世界却可以很精彩。我喜欢雨果的一句话: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因为阅读,我领略到了千里之外真实存在的景象;也因为阅读,我靠着想象力飞往了无数的乌托邦。

在“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一辞职信火了之后,旅行文学一度风靡。那段时间里,我读了大冰的《他们最幸福》、《乖,摸摸头》和《阿弥陀佛么么哒》,从此也想体验一把“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的生活。

关于爱情,我曾为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杨绛的《我们仨》里的美满喝彩,也时常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张小娴的《面包树上的女人》的峰回路转中沉醉。

有时我想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文化,去读余秋雨漫游祖国大地后写成的《文化苦旅》、白岩松到台湾访问后写成的《远的历史近的情》。也看过一点《明朝那些事儿》,但因其太生动形象(口语化),入了眼却不进心,没看下去。

萌萌哒宠物文学看过罗尘的《当我养狗时,我还养了一只猫》,以及第二部《当我养了两只狗时,我还养了两只猫》;养生保健类看了《大便书》,教你如何根据大便来判断肠胃健康,等等。

明星出书了我也买来看。比如自传类:郭德纲的《过得刚好》,孟非的《随遇而安》;随笔类: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徐静蕾的《老徐的博客》等。不得不说老牌明星的流量变现无非是出书跨界当作家,还是很朴实的。

……

还有很多书可能看过也忘了,有些书还能依稀记得大概,但我觉得付出的阅读时间仍是值得的。广泛阅读不一定非要有及时的应用意义,它就像脑海里的无数个备份,当遇到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让你想起了书中的情节,你就可以将书和现实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判断。

结语

升上高三以后,我看的闲书慢慢变少了,反倒是为了积累作文素材开始看很多的文摘、作文报,然而具体看了什么内容到现在一点也记不住,可能这就是我碎片化阅读的开始吧。如果习惯了从一个片段跳到另一个片段,就会渐渐对文字失去挖掘深层含义的动力。我期待能再次深层阅读。bellabel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boda.com/afhzz/5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