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因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需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因为这些人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培根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年1月22日一年4月9日),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ViscountSt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READING舒婷·书渴和书的缘份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
有一本好书在家静静等着,手边的琐事都会变成音乐。犹如甜蜜的幽会守在你将要经过的街角,你心中贮存了那么多情感准备与他同行。
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你息息相关,当悲剧像乌云一样不可避免,你想扔下书逃走,但你不能,正如你不能逃脱你自已的命运。
《读书乐》的编者让我回忆自已和书之间的甜酸若辣,犹如要一个结婚多年的妻子回答她的恋爱史,她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说起,只记得有几件小事:
小学三年级,由于家庭的分离,我暂时转学到奶奶家。出身书香门第的奶奶却本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对我的嗜书如命给予干涉。有天放学回来,我刚借的《古丽雅的道路》从我的抽屉不见了。我当时是疯了,说了很多蠢话。直至我那享有长孙特权的哥哥为我说话,奶奶才从针线筐下掏出我的书。在以后漫长的岁月,关于这本书,我和奶奶之间始没有取得谅解。
“文化大革命”时,普遍闹书荒,但民间却有许多名著流传。我只要看到纸边卷起的旧书,心里就像被吸空了。我读《茶花女》是向好朋友挪的十小时,从晚上八时我便拼命看,夜间一时看完,让我妹妹起来看,翌晨五时,妹妹回到床上睡觉。我一边翻看第二遍,一边走到轮渡过海去还书。还记得那晚停电,点两盏油灯。仿佛听见窗下有人哭泣,几次撩开窗帘,望着发白的小路,我自已泪流满面。
下乡期间,一本好书在手,便可辗转换来不少意外的书。有一本书就是过节日,割稻想着它,连从田坎上摔一大跤爬起来想的也是它,最愉快的享受便是洗完澡,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小心地把书吹了吹,坐在灯下一气看到半夜无人打扰。呵,那些日子!
至今,如果我同时借到五本有价值的书,我便要一气读完,百事不管,家人见我屡教不改,只好妥协。连七岁的小儿子也学会了我看书的姿势:蜷在沙发里,食指抚着眉骨——眼睛酸痛呀!
舒婷舒婷,女,原名龚佩瑜,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年下乡插队,年返城当工人,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年12月,舒婷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READING严文井·读书,人才更像人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录我息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胡考进大学,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我打开了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严文井严文井(年-年7月20日),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年开始发表作品。
READING毛泽东·特殊爱好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毛泽东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READING鲁迅·博览群书鲁迅先生读书是极力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胡涂。”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
当然,博览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看一气。在博的基础上,要逐渐“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一的一门或几门”,这一门学通了,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对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是有用的。
鲁迅鲁迅(年9月25日-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