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半径"晒书单系列活动十四
编者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单,每份书单展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今天与我们心灵相约的是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周卫红。
本文作者
阅读:另一种与时俱进
如东县实验中学周卫红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轻依岁月,淡抚流年,回望自己的阅读旅程,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暗含几缕淡雅的凝香,一阵阵涟漪中点缀着欣忭的、激动的、惆怅的、哀怜的、豪壮的、感动的……浪花。不禁情涌笔尖,意泄纸端。
幼时不识愁滋味小时候的阅读是原生态的、有机的、随意的阅读。那时候,伙伴们几乎没有什么书,偶尔有同学带几本小人儿书,便开心不已,要么借,要么换。那种阅读动机真是发自内心的,迫切的,恨不得上课都要偷偷瞄几眼。真正体会到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虽不用像宋濂“手自笔录”,但必须“计日以还”而“弗之怠”,因此猪羊草挑得贼快,家务活做得干脆利落——挤下时间看书。
阅读小人儿书的情景,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岳家军》《杨家将》《智取威虎山》《济公》《神辫》《铁道游击队》……图文并茂,主题都是立德树人、家国情怀、民族自尊、惩恶扬善等,美好的道德与情感在一页页精美的绘图中流淌,在一段段简洁的文字间弥漫,滋润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芳香了往后鲜活多彩的人生。以至于后来每当走进水乡,看到某个角落处有那么一间小人儿书店时,我总是流连忘返,仿佛又穿越到那图文阅读时代,那充满童真、无限乐趣的孩提时代,甚至有种“相逢好似初相识”的情意。
想来自己属于好读书、读好书的一类。因为爱,所以勇。在老师的推荐下,五年级的我竟然从读图一下子就蹦到了读四大名著,而且还是繁体字的。读读猜猜,有时不求甚解,竟然一个学期就啃完了。当然,坚持除了源于喜欢外,还有一个原因——放学时很多孩子一起走,就是我的开讲时刻。现在想来,也许就是李旭东老师在“本真语文”中强调的阅读力与表达力吧!那种痴迷的阅读和强烈的表现就贯穿在我的阅读中。听众多了,心里便美滋滋的,感觉书没有白读。有时没读完,听众在旁边催着,不依不饶,自己只得把故事编下去,回家看书发现不对劲,明天还得编回来。那真是一种创造的生活,一种诗意的生活。
林俊杰的歌曲《曹操》的歌词说:不是英雄,不读《三国》。我虽是女儿身,但心中也有木兰梦,有英雄结。今年暑期,教育局组织到厦门大学研修,我第一盼望的倒不是夏树苍翠、风光旖旎的中国最美校园,而是渴望见到那位才辩无双、幽默风趣的易中天先生,即使希望渺茫也心生企盼。我曾将易中天先生的《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读城记》……都买来读了。由书到人,再由人到书,真是一段美妙的历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重剑无锋,大巧不工。阅读,能将一个人的境界变得厚重而寥廓。
这样的追“星”历程还真是不少。还记得南通大学哲学系成云雷教授曾对《西游记》做了趣味盎然的解读,挖掘了很多隐藏在西游文本字里行间的生存智慧,他的研究在《南通日报》曾连载,我便持之以恒地将他的文章剪下来装订成册,其实到书店买一本更省事,但我觉得做剪报更有生命,也像一场精神的修行,经常乐此不疲,以致偶尔欣然忘食。
少读便觉花满溪古希腊哲学家塞内加曾说过:“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
非常幸运的是初中三年的班主任是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他那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语言表达和随手拈来的广博的知识面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更让我内心涌起了一股阅读的紧迫感。老师不仅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而且在阅读方法上做了细致精到的指导。他指导我读的第一本大部头的书就是《红楼梦》。为了理清荣国府、宁国府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老师教我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画了“贾府世系图”,果真,一图在手,清晰明了。于是制定阅读计划,每天读几回,不仅细细品读,而且回回做笔记,要么摘抄优美语段,要么抒写阅读感受,洋洋洒洒,竟然写完了满满一个日记本。翻开泛黄的第三页,工工整整地摘录了对王熙凤的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虽然字迹稚嫩,却好生亲切!
之后的寒暑假,便真正走上了杂七杂八的阅读之路。有书便读,笔记上记载的有宋庆龄的《斯诺在中国》,知道了斯诺作为“雷奥诺尔号”的一位年轻船员,来到上海在中国住了13年的经历,我从书中也第一次了解到中国那一段的历史。有中篇小说: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茅盾的《路》、丁玲的《水》、郁达夫的《迟桂花》、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沈从文的《边城》、张天翼的《清明时节》、叶紫的《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全书近篇)都啃下来了;外国的有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第一次接触到日记体的小说,令我新奇不已,也许后来写日记的习惯就源于此。短篇小说,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的《荷花淀》,中短篇小说有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读《苦难的历程》印象最深,里面还有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这是一部歌颂苏联人民的英雄史诗,我懂得了知识分子只有在与人民的共同斗争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献身于祖国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全部看完后,忽然发现,唉?这本书的作者托尔斯泰竟然与《复活》的作者名字不一样,一个叫“阿·托尔斯泰”,一个叫“列夫·托尔斯泰”,外国人的名字真的好有趣!哈哈,一个美丽的眼误,一段美丽的回忆。
刚入师范,我毫不犹豫地报了“文学评论”这个选修课。为了鉴赏评论文学作品,完成作业,更有了充足的理由一头扎进学校的图书馆。于是有更多的机会读到了我梦寐以求又舍不得钱买的书,案头又增加了几本读书笔记,记忆中又多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当然也多了许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印象很深的有《琥珀》《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简·爱》《红与黑》《呼啸山庄》《老人与海》《母亲》等外国文学名著。国内的有茅盾的《子夜》《梁衡散文精选》《老舍散文集》《冰心散文》,席慕蓉的散文精选《前尘·昨夜·此刻》,峻青的《他们为祖国而战》,笔记本上用红笔写着:“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军事文学作品。”韩少华的报告文学《继母》,一位默默地承受着时代沿袭下来的传统成见和世俗压力的继母,一位决心在“后娘难当”这项古老的命题上,用一个中国劳动妇女所特有的温存体恤,用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坚韧豁达,做出自己崭新答案的后娘!第一次颠覆了“继母”在我心中的形象。读过叶圣陶的《稻草人》,读过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读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读过《徐悲鸿的故事》,读过徐志摩的《爱,是人间的奢华》……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讲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今读更知腊梅香三年的师范似乎就在阅读、练字、弹琴、绘画中度过的。工作了,走上三尺讲台,猛然觉得角色巨变——埋头读书的学生一下子变成抬头教书的老师,虽然师范学了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但跟实际教学似乎联系不大。所以站在学生面前顿感底气不足。怎么办?只有用阅读来弥补!于是,我的阅读便与教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工作最初的三年,借着自学考试的机会,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论著。现学现卖,一边阅读,一边研究,一边运用,单“教育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书读下来,就记了厚厚的三个笔记本(这个本子是以前日记本的4倍大)。从专科读到本科,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到“教育学”专业。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反思提升,循环往复,因为阅读,因为实践,因为思考,星星点点写了不少教育教学的随笔。由一开始的“豆腐块”到“千字文”,再到像模像样的论文;由报纸的一个角落到县市级杂志,再到后来的核心期刊,给我最深刻的感悟便是——读书,是提升自我的最好艺术。至今记得我发表第一篇文章在《教师报》上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就是读了《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所启发的心理暗示。懂得了“木桶定理”便诞生了第二篇文章《课堂教学中的“望、闻、问、切”》。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了搞好班集体建设,潜心研读了李德善的《神奇的教育场》,不仅完善了班级制度、有效的管理策略,拥有了良好的班风,而且创设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了班级文化,九十年代第一篇班级管理的论文《当代中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策略研究》荣获了江苏省一等奖……
我的阅读不精,方式倒有几种。
听读。听某人介绍了一部好书,赶快从书店或者淘宝上找来读。像《孙绍振文本解读》系列,毕飞宇先生的《小说课》,詹丹教授的《红楼梦与古代小说研究》,余文森教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都属于听来品。听了于丹的“百家讲坛”以及亲自聆听了那次来如东高中的一场报告,便买下并读完了她的好多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趣味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那些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深深地理解了《论语》的真谛: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的确,《论语》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在她的作品里,我读到了“真”——真命气象、真回山水、真爱家园、真如本性、真品人生、真珠流年、真心欢喜、真我出发。在喧嚣的生活里喝一碗心灵的鸡汤也是别有风味的。
专读。我感觉散读是吃粗粮,专读是食补。两者都要有,相得益彰。我常常一段时间专读一个人的作品,比如《鲁迅全集》《沈从文全集》《汪曾祺全集》《贾平凹文集》《三毛经典作品》《迟子建散文》《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毕淑敏散文》《丁立梅散文》等等。一段时间专门看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比如《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等等,还曾一度借阅了学校图书馆的所有童话集。专读,让我对文学大家们的人生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们的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接触,对他们的文风有更深刻的体验,对他们的思想感情有了更多的共鸣。除了阅读我喜爱的文学作品外,更多的是阅读教育教学专著,来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虽然有些枯燥,但每每找到教与学的契合点,那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初为人师的几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戴安娜·罗曼斯的《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从书中懂得了如何平等对待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孩子的创作力等,这些朴素的教育思想成为我的教学理念的根基。之后读了肖成全的《有效教学》,魏书生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字里行间渗透的教育情怀、教育方法成为影响我一生的经典感言。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一场课堂的革命颠覆了一些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我读完了肖川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将课堂的话语权更多的交给了学生,将知识的给予转化为生成。从《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中深深感知:阅读,给我带来思想的尊严,带给我更多的爱心、良心和社会责任心。
教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阅读来解决。比如铺垫与伏笔的区别,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概念的界定;比如一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某个作家的生平经历;比如优秀教师的课例设计、新教材的个性解读等等。为了讲清楚《成功》这篇文章中提及的“三个境界”,我阅读了叶嘉莹和王国维两位词学大师跨世纪的精神合作《人间词话七讲》;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我拜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品读了季羡林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啃下了《苏东坡诗文集》;为了更有把握地跟学生聊点古代文学的话题,我苦读了《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古文观止》《楚辞考论》;为了有效地将核心素养渗透语文教学中,我研读了《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为了寻求简约教学的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我阅读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刘铁芳的《什么是好的教育》,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在乐学、高效、厚德中寻求唯美的契合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提升教学机智,我读完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影响教师一生的个好习惯》《外国优秀教师最有效的建议》,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阅读了教学名师来自教学最前沿的教学模式:李凤的《无痕教学,润泽生命》,李旭东的《本真语文》,袁爱国的《语文在思与诗之间》,董旭午的《一化六教,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郭志明的《评点中小学语文教学》,祝禧的《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的真美》,冯卫东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深知:给学生一杯水,的的确确需要源源不断的江河湖海!
荐读。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正是当下提倡的大语文阅读。推荐的书籍或文章可以与作者关联的,可以与题材内容关联的,亦可与写法关联的。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日记》《匆匆》,读龙应台的《目送》;学习《孤独之旅》,给学生讲《草房子》的故事,从家里带来有曹文轩亲笔签名的《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野风车》《红瓦黑瓦》,和学生一起阅读;教学《父母的心》,引领学生认识川端康成,阅读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雪国》《古都》《千只鹤》;教学余秋雨的《阳关雪》,对初二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于是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阅读《文化苦旅》《余秋雨散文》,通过阅读,学生才能朦朦胧胧地认识到“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探寻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追寻古人曾经历的生命体现来表现他们悲剧性命运,揭露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理解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不仅是课本教学,在讲解分析课外阅读题时,我也会相机推荐相关作品,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魔季》,我推荐学生阅读张晓风的小说集《哭墙》《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潘渡娜》等;讲解中考阅读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推荐阅读《张抗抗自选集》《隐形伴侣》,阅读理解《拥你入睡》,推荐阅读《肖复兴自选集》《忆秦娥》《海河边的一间小屋》……我想,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吧。
写读。写作时,涉及相关知识,自己又不是很熟悉,马上查找相关书籍。像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孙汝建教授的《汉语语用学探索》……给我的写作提供很多颇具价值的参考和帮助。家里的书橱里除了书籍之外,更多的是这么多年来订阅的教育教学和时文杂志,《教育研究与评论》《上海教育科研》《人民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读者》……这些杂志是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的,或翻阅或品味,助力写作,增强内驱,丰盈生命。《漫步教师心灵——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帕尔默说:“有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我想,我大概就属于其中一员。
评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喜欢一边读一边圈点批注,有时还再记记笔记,感觉自己的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与作者精神的交谈似的。到如今,床头柜上一直卧着几本黑色封面的,随看随记的笔记本,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是成长的足迹……
感谢阅读半径,给我机会盘点了这么多年来的读书经历,让我重拾那些曾给我温暖给我力量的文字,重温这些记忆的美好。
感谢阅读旅程中的汗水与收获,让我面对现实不再彷徨,面对教育新起点能与时俱进,勇敢地扬帆起航。
阅读是我的终生伴侣,不带任何功利,不杂任何目的,可以见缝插针,亦可倾心沉醉,她使我的生命润泽,让我的岁月生辉,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
责任编辑:何银华
审核:顾新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