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刘半农和他所创字ldquo她

在中国古典典籍中,第三人称代词使用的频率很小,提到某人时,多以字,号称呼。唐诗宋词里用的多。到了明清话本小说大量出现时,才大量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牠”来代指人或物。指人时多用“他”字,男女不分。到了民国时,民国文人刘半农在翻译小仲马《茶花女》时,经常遇到女人的第三人称代词,用“亻”傍他字,党感觉到男女不分,词不达意。于是便发明了“女”字“她”来代称女“她”。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她”的发明,刘半农招来了许多人的讨伐和谩骂。刘半农,清朝光绪十七年(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的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家里虽然少食无衣,但是,刘半农能读到许多市面上少见的书。刘半农自幼聪明伶俐,加上父亲的悉心教导,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吟诗作对。而他的才华也注定了他会在文学上有一番大作为。民国二年(年),刘半农在中华书局当编译员,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上发表了四十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详细介绍了安徒生、小仲马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民国六年的时候,年,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了一篇《我之文学改良观》的文章,其中包含了他对文学革命深刻的见解。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读到此文后,感叹地说:“竟有如此人才”。同年,蔡元培便破格聘用仅初中学历的刘半农做预科国文教授!年,刘半农写了一篇文章,《教我如何不想她》,引发了文化界的热议,产生了不小的轰动。这篇文章的好坏,我们姑且不论,在这篇文章中,刘半农首创了一个新的汉字——“她”。因为刘半农当年在担任编译员的时候,每当翻译到“she”这个单词时,总会觉得非常麻烦。上文已经提及,中国古代时期,“他”指的是一切事物,没有所谓的“它”和“她”。所以碰到“she”这个单词的时候,刘半农就只能将其翻译为“那女的”或者是“他女”,读起来十分别扭,时常有“隔靴搔痒”的感觉,非常影响表达和阅读体验。鉴于此,刘半农就索性发明一个形象的“她”字。在如今我们看来,这个字很简洁,而且意思也很到位,是很好的一个汉字。但这在民国初期的时候,这个字在推广起来,却是举步维艰。为何呢?当时,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女性正在前赴后继地争取着平等的权力,甚至还有些女子因为办学堂失败而自杀明志。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刘半农特地为女性创造了一个汉字,而不是为男性,因此很多人就说了,为何在第一人称“我”字使用时候没有男女之别,第三人称使用的时候就要区分男女了呢?所以刘半农自然而然就成了被攻击的对象。此外,还有一些女性主义学家也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有些人甚至还痛骂刘半农,说这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现在追求的是男女平等,这个字的出现就是要刻意将男女区分开来,从而形成地位上的差别。一些封建保守势力对刘半农进行了长达好几年的谩骂攻击。值得一提的是,在年4月3日的时候,《新人》杂志刊出了一篇名为《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其中就指名道姓地批评“她”字是始作俑者,并主张立刻废弃。世间的事情总不会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反对的,自然也有支持的。叶圣陶、周作人、鲁迅等文学界的大咖就欣然接受这种写法,并且还借助这个字在作品中鼓吹妇女的解放,从而将其赋予一种极其明确的政治内涵。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的这种创造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再后来,胡适、鲁迅等文章中经常用“她”来代替“伊”,这个字便渐渐得到了推广。等到“她”字使用称为书写习惯了,攻击刘半农的声音也就越加消弭下去,现在社会已经篇章尽有,人皆可知。如今,这个“她”字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而这个字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专指女性,现在我们也用“她”来指代我们的祖国母亲,以及很多美好可敬的事物,读起来给人增添许多亲切感和爱意。(编辑摘自网络文章《他创造了一个被骂几十年》).7.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boda.com/afhhy/5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