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彩云之乡的美丽风景清华洞和水目寺

小编为你讲述五一刚去过两处景点,位于祥云县的清华洞和水目寺。清华洞位于祥云县城东南米处,国道(滇缅公路)旁,距楚大高速公路米。清华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分前洞、后洞。前洞深、宽约20余米,高约5米。后洞分两支,深不可测。明嘉靖年间云南名士李元阳在《清华洞诗刻序》中说:“滇之清华洞预呀奇诡,深窃莫测,昔人糜粮以入,殆十里炬灭而返,自后无有穷其际者,以其在大理郡云南县大路之侧,故冠盖时至焉。”洞内石花、石笋、石柱、石台较多,形状各异,如狮蹲、虎踞、猿攀等,姿态万千。洞中有窍通光,名曰:“蝶大天”。洞门口原建有坊亭。石壁上题咏较多,有明正德五年太监游览时留下的诗句;有清乾隆十九年名人的题词“坐卧烟云”,及其他摩崖题刻“清华洞天”、“别有洞天”等。明代杨慎、李元阳等曾到此游览,徐霞客也于明崇祯十一、十二年两次到此游览,他在游记中记载道:“其内门具垂垂侵水中,止此一隙,其上亦透光,不如内顶之崇深也。此洞昔以无炬不能深入,然犹践泞数十丈,披其中顶之肩,兹以涨望门而止。”当年由于水淹洞口,徐霞客未能深入成为憾事。年在洞口考古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梯形石斧、石锌、长条形及新月形石刀、陶罐、陶纺锤等大量器物。清华洞除地下洞穴外,洞顶还有清华寺,该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九年重修,咸丰年间被毁。整个寺院由大殿、面殿、和两厢组成。现存大殿座西朝东,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高约7米,进深约5米,面阔约15米,无斗拱,装修古朴大方,保存基本完好,系清光绪十三年重修之建筑。面殿位于大殿前20米,为三层重檐式长方形建筑,造型典雅精细,高约12米,面阔约13米,底层进深约5米,系民国十九年重修之建筑。清华洞是祥云的主要风景名胜游览区之一,素有“滇西第一洞”之称,也是祥云县发现的最早人类居住遗址之一,清华润林场还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称号。水目寺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是云南最早的禅宗寺院,有“云南禅宗第一寺”的称谓。水目寺为何能称为云南禅宗第一寺呢?这是由水目寺建寺的时间和它在云南佛教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从《张胜温画卷》的记载可以看出,禅宗传入云南始于南诏时期,但由于南诏国国王又奉密宗阿叱力教的创始人赞陀崛多为国师,禅宗并没有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至大理国时期,经道悟、玄凝等崇圣寺主持的倡导,和中原地区大量佛教典籍流入大理国,禅宗在云南的发展才具备了条件。由于当时的崇圣寺依然是皇家寺院,密宗阿叱力教占统治地位,而从大理国高氏倡导佛法起则将禅宗的传布中心由崇圣寺中分出,转移至祥云水目寺。其实,以上的说法和云南著名史学家方国瑜教授的看法是一致的。方国瑜教授在通过对云南的宗教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证后,认为,水目寺的开山祖师普济大师曾遍游中原10余年,悟道佛教禅宗,“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年)为诸大臣请建此寺(水目寺),师以杖之而涌泉清莹,因名水目。开堂日有龙虎出现于堂前,法席既盛,神子千余,六诏诸王咸来问道,弄栋都督府迎于姚州,开兴宝妙光二寺。未几复归水目入灭,蒙氏为普济庆光禅师,铸金像以奉之。”水目山现已成为大理州著名风景名山之一。特别是塔林景观,为国内少有,山上保存有明成化大铜钟一口,中庵还有红色大茶花树一株,内圆直径约35公分,高15米,是云南有名的古茶花。每年正月初八为会期,四方游客集聚,香烟缭绕,热闹非常。水目山现已拥有著名的“水目十八景”,它们分别为:“名山法地”、“南诏渊源”、“狮象呈祥”、“水目胜景”、“古寺抱塔”、“木犬守场”、“风洞购物”、“三教圆通”、“古树新花”、“法海渡人”、“碑廊春秋”、“卓锡涌泉”、“洞经古乐”、“五百罗汉”、“五祖道场”、“水目塔林”、“墓穴探秘”、“曲径通幽”。各个景点历史意蕴深厚,特色各异。除此而外,还有像“九龙治水”、“鸳鸯香樟”、“空心树”、“弥勒佛像”等一批为人津津乐道的景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这里看一看,有其他好玩的地方欢迎大家分享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boda.com/afhhy/40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