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假凤虚凰的笔名并不鲜见,不过追根溯源地说起来,始作俑者或与传统的“美人体诗”有渊源——诸多怨怀无托,而假称闺阁女子的诗人们。
元元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女作家的数量较少,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女性比起男性,更容易与作品人物产生联想,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把林妹妹等人的诗作拿出去显摆,王孙公子见了自然称奇。因为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年轻女孩所写,诗既好人定美了,纷纷抄了去,以至于爱屋及乌对才女心生爱恋起来了。
而《红楼梦》的批注者脂砚斋,真实身份虽有多种说法,但相比其为作者叔叔兄弟友人等猜测,人们更愿意相信其为曹雪芹的红颜知己,才子佳人更富于浪漫的感觉。
所以不可否认,男作家假称女娇娥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虽然他们目的又不尽相同,但都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比起女扮男装,往往更能吸引读者媒体的眼球。这与网上一些以美女为头像的抠脚大汉,无疑异曲同工。
01.西班牙女作家变三大叔,一脸无辜。
比如最近在西班牙文坛,就发了一件“大变活人”的趣事:著名女作家卡门.莫拉的新作《野兽》,成为了今年行星小说奖得主。然而在颁奖典礼上,"她“不仅变成了”他",而且是"他们":梅塞罗、迪亚兹和马丁内斯。
当三名四、五十岁的男性从容走上台,领取该奖的一百万欧元奖金时,令颁奖的嘉宾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以及在场嘉宾都大吃一惊:原来署名卡门.莫拉的女性犯罪小说家并不存在,而是三位大男人电视编剧作者的笔名。
但卡门.莫拉之名共有者之一的梅塞罗解释说:他们没有躲在女人后面,只是躲在一个(女人的)名字后面;他不知道女性化的笔名,是否(意味着该小说)要比男性化的笔名卖得要好。
三作者之一的迪亚兹也说,他们没有料到第一部会如此成功,也没想到会写成系列,被改编成电视剧也大受欢迎,当时只想用莫拉这个名字保持匿名,享受从写作中获得乐趣而已。
显然他们一脸无辜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毕竟卡门.莫拉的"埃琳娜.布兰科"三部曲惊悚小说,主要是讲述女警官侦破奇案的故事,畅销了四十万册,而第四部也即将出版。
当女作家莫拉神秘的面纱被揭开后,也有女权主义者称他们是骗子:因为根据出版商兰登书屋宣传,作者莫拉的真实身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四十多岁的大学教授。她只接受媒体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匿名采访,并称"她"是犯罪文学中,最大胆和神秘的作家。
因此,书作者基于"偶尔会喝两杯杜松子酒"的女教授的人设,和办理惊悚案件女探长间的巨大人设落差,就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
要不是他们受到百万大奖的诱惑现身,不知道还要欺骗读者多久。
02.松陵女子潘小璜,此事不关风月。
不过,比起西班牙的四十岁女作家变大叔的故事,中国一百年前就有了,而且直到百年之后秘密才被揭穿。那就是清末轰动一时,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松陵女子潘小璜。
年,中国第一本女性杂志《女子世界》一问世,引起了满脑子封建残余的大清男人们的极大兴趣,尤其首推松陵女子潘小璜的文章。
她从创刊号的《中国女剑侠红线、聂隐娘》传开始,紧跟着梁红玉和无名女杰等接连出击,以女侠女杰的故事嘲笑大清国男子没骨气。仿佛"四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花蕊夫人千古之恨,骂得痛快。
其后又发表了一首诗《哭陶亚魂》,让无数人为其才情倾倒。能诗会文,知历史有思想,人人都想结识潘小璜这位奇女子,很多男性读者表示:"娶妻当娶潘小璜,管他日俄与列强",虽然无人知道神秘的才女潘小璜,究竟长得什么样。
但后来却有一人写文说,他远游途中偶然邂逅了这位女子。潘小璜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富家千金,容颜绝世,托他将稿件带到《女子世界杂志社》去。
这无疑证明了读者的判断:原来潘小璜果真是位美貌少女,纷纷写情书表白爱慕之情,不少人发誓此生非潘小璜不娶。雪片般的情书堆满了杂志社。更有附庸风雅的权贵达官,也跑来凑热闹,愿重赏引荐之人,许以千金为聘娶她为妾,闹得不可收场。
谁知这位潘才女却从此销声匿迹,害得不少人为她魂牵梦萦,定要大海捞针,满世界去打听。有心之人百年后才惊奇地发现:原来松陵女子潘小璜,除了十七岁的年龄是真的,不过是"观鱼胜过富春江"柳亚子先生的一个笔名。
他凭空想创造出了才女潘小璜事出有因。此举不关风月名利,而是为了唤醒民众。
原因得从现代启蒙书《海国图志》的遭遇说起。当年魏源在书中,先知先觉提出了"师以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导致该书在日本十分火爆:几年间再版了20多次,总销量达到上千万册,基本上会认字的日本人都读过这本书。
魏源
然而大清国,《海国图志》却在卖惨:虽然先后几家书局觉得它能振聋发聩,出版的意义重大,硬着头皮出版了。结果无人买账,书根本卖不出去。几个书局都亏得一塌糊涂,甚至有一家书局因之而倒闭了。而林纾所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轰动全国,严复因之曾叹息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尽管十九世纪末的大清积贫积弱,国家灾难深重,但普通国人并无睁眼看世界的心态,反而第一爱看风月无边的小说,这使得年轻貌美的少女远比一个大思想家更具市场号召力。康有为梁启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搞公车上书,还翻译了日本小说《佳人奇遇》,希望用东洋美女唤醒沉睡的国人。
而到了年,瓜分中国的日俄战争爆发,国人的麻木和愚昧,不仅刺痛了留学生周樟寿弃医从文,也让心怀天下的柳亚子。"白虹贯日英雄死,几时王气划珠申?"邹容以死明志后,他愤以松陵女子潘小璜为笔名,希望用年轻貌美的才女人设,引发读者对国家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