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提要:晴隆县碧痕镇新庄村改造升级老茶园,提升茶叶品质和效益,构建“产-造-供-销”全链条模式,把新庄建设为世界名茶种植观光、优质绿茶和生态茶生产基地,农旅一体、茶旅一体、文旅一体的道路走得更宽广。微雨移嘉木,来年自成林。又到茶苗移栽季节。晴隆县碧痕镇新庄村有时热闹非常,公路上往来的苗木采购车辆,育苗基地里埋头干活的农人,人们迎着寒风却藏不住的笑脸,穿过雨雾仍然清晰悦耳的笑谈声,昭示着小村冬种与又一季丰收的喜悦。有时,新庄村又显得静谧祥和。暖阳下,整洁美丽的村庄被绿海环抱,笔直挺立的杉柏,吐着金芽的茶园,溢着芬芳的茶花,潺潺不绝的清泉,闲坐观景的农人,都在静静地等待着雨雾的来临。绿,是新庄村面向美好未来的原色。茶,是新庄村奔向富裕小康的底色。晴隆县碧痕镇新庄村,生态茶育苗基地一角 陈俎宇摄脱贫户的新面貌11月28日中午,冬日暖阳。晴隆县与普安县交界的公路两旁,新庄村新建的茶叶交易市场与李秀明的“云上四球古茶茶业”对望。吃过午饭,李秀明正与好友约茶聊天。他眼神清明,言语风趣,怎么也不觉得像是曾经的贫困户。“是真的。”村党支部书记萧秀华在一旁点着头证实。年以前,李秀明家因为人口多、收入少,老瓦房要倒了都没法维修。“像他这样的贫困户,我们村有户。”新庄村是四球古茶籽化石的发现地,与“普安红”核心产区普安县茶源街道联盟村毗邻。村里既有老茶树,也有新茶园。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较长一段时间以来,茶香不溢,农民不富,年轻人怀着致富希望纷纷外出务工。李秀明也在其中。就在3年前,李秀明回来了。正值脱贫攻坚,新庄村锚定茶产业建基地、修道渠、搞“危改”,全村群众积极种茶,茶园面积已扩大到1万余亩。春天,进村收购茶青的客商络绎不绝,交售茶青的乡亲们笑语盈盈,家乡满目青翠,气象更新。李秀明决定留下创业,并逐渐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当年与他一起外出务工的乡亲们也陆续返乡,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决心投身产业振兴大潮,父子俩齐心创业,建基地,创品牌,跑市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依托茶产业,全村贫困群众要么种茶,要么育苗,要么制茶,要么就在家门口务工,家家都迅速脱了贫。”萧秀华说,这其中,率先致富奔小康的人家还不少,“大家都在暗暗比较、悄悄努力,一家更比一家好。”群众在黄金芽茶苗基地管护周良书供图算不明白的收入账晴隆县现有茶园面积19万余亩。碧痕镇有4.3万亩,新庄村有1.23万亩,云头组人均有5亩。“按照每亩元产值计算,仅此一项产业,咱们云头组人均收入就达3万元。”萧秀华带着大家参观云头新貌,边走边介绍,言语中充满自豪。村道上,周昌琴迎面走来,81岁的她腰板挺直、耳聪目明,对发展茶产业有很多话要说。“这座院子是小儿子家的,后面那座是大儿子家的,再后面那座是大姑娘家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寨子中间坐落着3座宽敞、整洁、漂亮的农家宅院,院墙上盛开着三角梅,院墙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茶园,墙角的一株桂花树散发着迷人芳香,花坛里的黄金芽茶树正绽开花朵。她又指着远远近近的茶园:“这块是大儿子家的,那块到山脚是小儿子家的,后面山上是大姑娘家的,家家都有几十亩。”今年,周昌琴的孩子们仅靠种茶就收获不菲:大儿子家收获12万多元,小儿子家收获5万多元,大姑娘家的茶园没有全部投产,收入也超过10万元。错开农忙时节,她的孩子们还在县城务工,年收入也很可观。邻居们纷纷夸赞周昌琴好福气,她开心地大笑起来:“我家不算好。好的多得很!”“确实如此。”萧秀华又点头补充:全村家家种茶,少的一二十亩,多的五六十亩。除了种茶,还有20多家制茶作坊,有5户人家建育苗基地,在外包工程、跑运输当老板的也有不少。“去年我们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万元。”“各人家的账,只有各人家才算得清楚。”有村民打趣说,“比如支书嘛!一年收我们的茶青做茶卖,都要卖个几十万。”人们放声大笑起来。干群巧打金算盘前几天微雨,周良书的晴隆县志航苗木繁育基地里,已经卖了不少茶苗。留在地里的,吐纳着清芬,静候着雨来。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周良书的苗木基地有余亩,茶苗供给全州各地以及盘州、安顺等周边县市。现在虽然缩减到了90多亩,但年收益仍有多万元,并带动村民务工多人次、务工收入90多万元。再过20天,新庄村春茶就要开采了。与普安县联盟村一起,这里同是“黔茶第一春”首采区域,满山遍野的茶树正悄悄吐着新芽、孕育着又一次丰收期冀。群众在交售优质茶苗周良书供图今年春茶开采,县茶叶公司和来自浙江、山东等地客商一起进村抢茶。群众冒雨采摘的多斤茶青,以每斤元的价格被一抢而光。好品质不愁好价钱,全村所采春茶每斤均价不低于50元,亩盛产茶园产值达万元。算盘要响,黄金万两。“现在我们的茶园已达饱和,要增加产业收入,还得多想想办法。”碧痕镇副镇长薛家华介绍,新庄村“两委”与群众共商,已筹备成立了贵州省新庄茶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准备创建属于新庄的地标品牌,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引导群众改造升级老茶园,提升茶叶品质和效益;汇聚和激发人才动能,动员有能力、有经验、有谋略的本土能人参与其中,构建“产-造-供-销”全链条模式,主动抢占市场;引导群众采摘夏秋茶,预计可实现亩增收元;依托全村多亩山林,探索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实现立体增收;依托四球古茶籽化石发现地和正在申报实施的茶博园项目、正在规划的4A级旅游景区打造,把新庄建设成为世界名茶种植观光和优质绿茶、生态茶生产基地,把农旅一体、茶旅一体、文旅一体的道路走得更宽广。村头入口处,富有特色的茶饮文化雕塑汩汩冒出清泉。紧挨着雕塑的一侧,村民叶兵正利用好天气加快房屋改造,原木结构的大门、仿真的茅檐、宽敞平整的院坝,与村道两旁的原木栅栏、石板和土砖铺设的便道相得益彰。“我希望客人来看景来品茶,也能来我这里坐坐,听听水声、尝农家饭。”叶兵说,他相信会有更多人到新庄休闲游玩、寻觅乡愁,他对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新庄村作为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目前已建成13.5公里配套茶园产业路,提质改造了多米排水沟切割工程,建成了40多米云头茶叶文化宣传长廊,铺设了米健身观光步道,配套建设了平方米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场、公厕等,初步实现了党建引领强、农民增收快、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群众受益多的预期目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俎宇编辑彭芝莉二审聂娜三审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