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针就能赚万?”
你敢相信吗,一位60多岁的大妈,竟然凭借着一根针走上了人生巅峰。
就连爱马仕等国际大牌也都纷纷找她合作,几年的时间直接狂赚万。
她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组织妇女刺绣年摄影记者杨华珍,来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采访遇难群众,期间她看到了失去父母的孩子、身体残疾的人们。
这个灾害很明显给原来欢居乐业人们造成了不小的打击,现在这里一片废墟,俨然没有从前高楼林立的模样。
杨华珍在采访期间听着受难群众的故事都忍不住哭了出来,她想帮助这些人,在她思考了几天后,她决定,带着老家的姊妹们学习刺绣,用手艺挣钱。
同年八月,杨华珍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拿了出来,创立了一个工作室,里面就是他们年龄60左右的大妈们,一共18位姊妹,一同靠藏羌织绣挣钱。
工作室的大妈们,刺绣的手艺都是一绝,不仅绣工高超,而且绣出来的图案更是世间独一个。
可惜,她们都在小地方,哪怕有着如此精致的绣品,依旧鲜少有人光临。
生意惨淡的杨华珍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关闭工作室了,但看着姊妹们都在认真的工作,她也有些于心不忍,决定再等等看吧。
直到,有关部门注意到这里,发现杨华珍的绣法很独特,她便为他们解释,这是藏羌绣法,流传很久了。
他们当即反应过来这就是非文化物质遗产,要传承下去,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杨华珍工作室进入景区开始现场表演这种高超的绣工。
每次出场表演,都会有些人被好看的图案吸引来下单,就这样,工作室慢慢好起来,杨华珍也成为了藏羌织绣的国家级传承人。
绝处逢生景区表演只能说是勉强维持工作室的生计,真正让工作室走上致富道路,是一笔来自法国的订单。
那天,杨华珍他们像往常一样,在景区表演藏羌绣法,一个来旅游的法国商人,看到了这精美的图案,一下就爱上了,当场定下价值38万元的订单。
这次合作,不仅让工作室起死回生,还让杨华珍工作室被更多人看到。
年,一个日本彩妆的牌子,慕名找到了杨华珍,并询问她能不能为他们的产品设计一下外包装。
杨华珍从没想到,这个藏羌织绣居然还可以收到这样的工作订单,但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担心,因为从前没接触过美妆类的产品。
所以在确定接下之前,她和甲方聊了好久,最终决定接下这个单子。
回去后,她了解了一下产品的成分和用处,开始着手创作外包装,一开始她也毫无头绪,但是想到对方应该是因为自己绣品好看,才找上门合作的。
杨华珍迅速有了灵感,用羌族特色的茶花创作了作品《生生不息》,有了第一个作品后,她就越发熟练起来,又用其他八种植物创作了作品《三生万物》。
设计这两款作品,只用了短短三天,但带来的收益,是从前工作室不知道要多少个三天才能挣到的钱,这两款产品让杨华珍拿到了20万元的设计费和多万的销售提成。
这时候,杨华珍真正的火了起来,没多久就不断有国际大品牌找上门来,邀请她合作。
时隔一年,星巴克请求与杨华珍合作设计羌绣星享卡,之前已经有过设计经验的杨华珍,这次直接手把拿掐,为星巴克设计了一款简约白色山茶花。
两年后,香港一美发品牌直接买下了工作室的绣品,还邀请杨华珍当他们的产品设计师。
接着荷兰梵高博物馆、香港的珠宝商等都纷纷来与杨华珍合作。
甚至在年初,爱马仕品牌代理都欣赏她们的作品,让杨华珍将图案绣到他们家丝巾上。
爱马仕之后,大牌子更是纷至沓来,杨华珍挣钱都忙不过来,甚至要开始扩招人数,来应对各大品牌的合作。
短短几年,杨华珍工作室已经赚到不少于万的人民币。
藏羌刺绣发扬光大杨华珍在八岁时就已经展现出极高的刺绣天赋,很多图案,看一眼就能复刻在布料上。
自从杨华珍做了一双鞋之后,她就再也按捺不住对刺绣的热情,不仅将原有的绣法学的很熟练,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远近闻名的人都知道,杨家有个手巧的小绣娘,只不过,杨华珍并不觉得刺绣可以挣到钱。
结婚后,凭着对摄影感兴趣就开了一个照相馆,之后很长的时间里,杨华珍都没再去碰过刺绣。
因为杨华珍的摄影技术很好,被报社的人看上,邀请她当摄影记者去了,摄影记者这个工作她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直到汶川大地震,她才重拾刺绣这门手艺。
现在的杨华珍已经不缺钱了,她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了,那就是把藏羌刺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拥有这个技术。
出名后的杨华珍走访各地,传授自己的织绣记忆,甚至在一些地方开了班,专门授课,自己也收了一些人当弟子。
连她自己也没想到,可以把藏羌刺绣做到这么大,杨华珍自己坦言,没想到还能收到研究生当徒弟。
更重要的是杨华珍还开办了残疾人爱心培训班,专门给一些残疾群体教授藏羌织绣,让他们不要放弃自己,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
正如她决定辞职帮助家乡的人们一样,现在杨华珍成功了,依旧有着创业时的初心,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在传授技巧的同时,杨华珍还不忘叮嘱团队,不能为了赚钱,而去跟随当下潮流,我们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杨华珍还自主创立了一个品牌,名为“墨尔朵”,这是以自己的家乡为灵感,所创的品牌,这个作品或许就是她提醒自己不能失去民族特色的警示。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人民网年12月26日关于《一针一线,绣出藏羌幸福画卷(非遗焕彩新时代)》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