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如幻创作说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ww.bdfzkyy.com/m/

徐娇熔/文

年的秋天,怀揣着对艺术之梦的无限憧憬和热望,我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苏百钧工笔花鸟画高研班学习,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倍感珍惜,两年间,我在高研班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和最美好的年华。高研班的学习时光,给苏门学子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其中,每年的外出采风写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的春天,我们前往西双版纳进行写生。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相信很多人都曾为此心驰神往,彩云之南,西双版纳,是一片理想而神奇的乐土,是梦伊始的地方,它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环境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很多画家写生与创作的理想基地。春和景明,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各种热带雨林景观使人流连忘返,无论是顶天立地的“大板根”、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还是奇特的“老茎开花”、五彩缤纷的“空中花园”,亦或是林间飞舞的巨藤所组成的奇观,都令人大开眼界。置身于原始、神秘、古老的大森林之中,扑面而来的是空山新雨的澄澈,幽涧清泉的沁润,将心安放于自在的山涧之中,漫步林间,闻溪水声声,看清泉石上,听鸟语啁啾,赏春日芳菲的轻舞,感受浮空薄云的自在,倾听大山与心灵的呼唤,聆听着万木吐绿、百卉含英的渴望,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放松。刚到西双版纳,带队的曹境老师和刘兴建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入版纳的热带植物园进行采风,沿途的风景神奇美妙,森林繁茂,蔓藤缠绕,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小径两旁,玉立着芭蕉、棕榈、椰树、凤尾竹等,婆娑多姿,树下云集着白茶花、金杯花、粉醉蝶、青兰花、红扶桑、瓷玫瑰、曼陀罗等,芳菲烂漫。斑斓的蝶群闪烁其间,与花儿展开涅槃之舞。

翌日,天蒙蒙亮,我背上画袋,在雾气笼罩中,跨过吊桥,独自一人进入植物园,想要在清晨的寂静中静静地观察园中的植物,与它们进行交流与对话,找寻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写生物象。在漫步徘徊间,我不禁被眼前那一丛丛株形奇特的佛肚树给深深吸引了,我发现这种树有一种别样的美,每一株的姿态都很优美,放眼望去,宛如一群带有异域风情的娇羞少女在这偌大的林间翩跹起舞,蔚为壮观。它的叶片盾状着生,轮廓近圆形至阔椭圆形,最让人惊叹的是这种植物的茎基部与许多植物都不大一样,它的茎基部膨大成一种圆棒形,形似酒瓶,也似佛肚,形态各异。佛肚树花头的花序结构看上去好像很多只的触手,纵横交错又长短不一,再加上红色的花瓣,有种海底珊瑚的既视感,一颗颗青色的果实如同绿宝石般,镶嵌在花头上,珠圆玉润,显得玲珑可爱。通过对眼前植物的观察、了解、熟悉后,该植物的生长习性、组织结构等在我脑中留下了一些深刻的印象,建立在对该植物的观察、感受和认识的基础之上,于是我用画笔将该植物的花头、果实、叶片、根茎部等都画了一遍,通过自身主观的概括、分析、提炼、形成意象,记录下内心的第一感受。整个过程是以心观物、以心思物、应物象形之主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

苏老师要求我们在写生中应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在写生之前多看古今经典作品以及名作,学习白描写生的表现方法,学习经营位置、疏密处理等构图布局。培养自我创作意识,学会对物象的组织概括、提炼的能力,善于抓住物象的特点。即第一阶段的写生应该重点把握写生对象的造型、结构、质感及生长习性,从而更好地在写生过程中将自己所观察到的物象进行提炼,以笔墨的形式概括成白描作品。通过对写生物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总结,我初步掌握了写生物象佛肚树的生长习性,了解了它的质感、组织结构等,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情感上的共鸣,我选择好入画的角度,将这些浸满主客体情感的印象,以写生的方式传达了出来,开启了写生的第一步。

苏老师提出第二阶段的写生重要解决的问题是真正去写对象生机,生命的精神,这里面包括画者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的完美结合,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对对象写生时提炼艺术形象,从度物象而取其真,真正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写生中应以自然物象的意趣、精神状态为主,经过对它的组织,形态的研究,选择观察对象的最佳角度的神态,将其生动神态写之,从而使写生对象的神态和形体达到合一。在随后一个月的写生过程中,苏老师教导我们的写生观念始终回荡在我耳旁,同时对苏老师提出的在写生中师造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通过师造化,我认识到自然万物各有其独特的气质、韵味、生机气趣,体会到奇花异草野逸、清雅、美艳丰实及枯木老藤苍古朴拙的气息,于是写生时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创造精神,注重从物象的整体特征习性上去把握其内在的本质,感受蕴含在形象内部的无限丰富性和生命力,写生中意在笔先,以意写景,注重用笔节奏与物象造型结构相结合,运用最恰当最吻合

物象精神气质的线条将对象的造型、结构、质感及精神状态表现出来,注重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追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和自然的统一,写实和写意的统一以及形和神的统一。当笔者认真观察写生对象的状态时,我发现不同的对象状态表达出来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将它们转换成主观的画面时,其用笔用线也应该依据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笔者在画佛肚树的枝干时,我会用心去体会对象那种遒劲朴拙的气息,在画其叶子时,仔细捕捉每一片叶子的造型、结构、状态,而在画佛肚树的花头时,带着想象的眼光和比拟的视角来描绘一簇簇形如珊瑚或鹿角的花团,传达它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在整个写生过程中,我始终注重用画理去对应物理,以理取形,以意写形,以势贯气,注重运用线条本身的特质,如粗细、曲直、长短等来表现写生对象的造型结构和精神气韵,力求使写生的形象生动,鲜活,与物传神,妙合造化,充满生命的韵律和气韵之美,表现出大自然郁郁葱葱的蓬勃气象,彰显出一种超乎自然物象之外的沛然生机,从而画出气韵生动的写生作品来。

《观心如幻》稿

从西双版纳植物园写生归来后的第二学期的创作课,即是将自己之前的写生稿作为基本的素材,经过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进行反复的修改与整理,使之与自己所要表达的画面意境相吻合。在修改写生稿和进入创作的过程中,觉得苏老师所提出的第三阶段的写生要领给予我许多启发,苏老师提出,写生第三阶段应认真研究与学习古代名家“目识心记”的传统写生方法,以独有的审美理想营造动人的画境,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在写生中不止停留在对自然对象外轮廓的

摹写,而应从感受出发,寻找自然中对自己心灵的打动点并以此为触发进行构思。通过绘画造型,把对象的生命与勃勃生机默写下来,达到“物我两忘,情景交融”,重感受而营造意境,结合写生对象营造意境绘画。基于此,在修改写生稿时,我仔细地回味着之前写生时的场景,努力将写生对象的造型、结构和生命状态默写下来,依据自身的理解,尽自己所能从写生对象的自然形、偶然形、几何形、有机形、人为形中提炼出具有美感和有意味的形,以实现艺术形象与客观物象内在生命力的契合,实现自己对物象生命的把握和对内在情绪的某种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追求以形写神,注重对物象神韵的捕捉以及对自然生命节奏的再现,注重把握客观对象的精气神,抽取对象的内质,与个人主观情感相融合,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借物言志,借景抒情,并通过一定的造型方式表现出来,努力使自己写生的艺术形象达到气韵生动、天人合一的效果以获得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永恒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苏老师所提倡的这种写生观,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构图能力、造型能力和创作基础能力,还能使学生提升自己感知精神生命的创造力,领悟艺术意境创造的奥秘。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该理论强调了艺术家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而从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实际上是画家以心观物、以心思物、应物象形之主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其间包含了从客观到主观到主客观结合,从现象到本质到形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我的这幅创作作品所绘植物为西双版纳的佛肚树,其与空中瑞鹤因缘和合而生。画面上方借用宋徽宗《瑞鹤图》中的瑞鹤,与现实的佛肚树放在一幅画中,有种时空穿梭、古今对话的寓意,蕴含着对时间与空间的思索。佛肚有容放达,祥朋瑞鹤远来,宛如天外来宾。在画面构图形式上,笔者试图运用一种最恰切的图式来来充分表现主题意旨,来传达自身彼时面对写生物象时的视觉及情感状态。为了找寻一种与自身真实精神情感和意境追求相对应的画面经营和构成形式,我思索了数日,画了许多小草图,最终决定运用四条屏的构图形式,条屏的分割图式延展了画面的空间,使之格局更为开阔,四条屏的佛肚树之间高低错落、斜正顾盼,这就使得画面上方佛肚树外轮廓的起伏变化,自然地形成一条绵延不尽的曲线,与天接壤,一群瑞鹤翱翔在无垠的苍穹之中,奏响了一曲天籁之音。

佛肚树上方的外轮廓线形成了一个半弧形的环抱势,其所形成的留白空间恰好将上方的一群仙鹤拢住,使群鹤散中有聚,将画面的气聚集到画中。佛肚树上方的外轮廓线起伏变化比较大,而下方根部的外轮廓线变化则比较舒缓,这样就形成了快与慢以及曲与直的节奏变化。由于佛肚树整体给人一种向上生长的姿态,因而在画面构图取势上,运用条屏的形式有意强化佛肚树竖势的态势,同时也形成了画面线态的主要构成部分,团块的叶子形成了画面的面态,疏密有致,加强了每株植物间的穿插和联系,而一簇簇的花头则是画面的点,起到活泼和调节画面的作用。画面中的植物是静止的,而上方的仙鹤是动的,这样使画面产生了动静的对比。将客观自然中的佛肚树与上方留白空间中主观想象的仙鹤交织在一起,运用第一条屏最上方一只仙鹤不完整的造形,这样便把画面的势从画里延伸到了画外,使实景清而空景现,虚实相生,给予观者无限遐想的空间,从而引领观者进入视觉之后的沉思与升华。

徐娇熔《观心如幻》

在画面的赋色上,我力求单纯概括,由于不同的色调,不仅能给观者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视觉效果,同时还能依据画家自身不同的心境,传达出不同的画面意境及思想情感,因而笔者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灰赭红调作为画面的主体色调,旨在传达一种古雅沉着的画面气息,花头用朱砂色和珊瑚色点缀,同时与画面主体色调起到调和与协调的作用,叶子的天青色起到对比和点醒画面的效果,运用此种色彩关系,传达出了一种古朴、柔和、优雅的画面气息和静谧、空寂、幽远的画面意境。

佛肚树刚健婀娜,生机勃发,远树含烟,群鹤迎风起舞,逍遥自在。仿佛让人进入一种“心游太玄、心静性闲、意犹未尽”的幻境之中。时空的自由切换,遂幻化出虚幻缥缈、空灵幽深的境界,犹如水月镜花,高远清虚、幽悠宁谧、观心心明、察性性空。正所谓“一尘不染冰霜操,万境俱空水月心”,意即“观心如幻”,静心观之,万物只是心、境相对而造成无穷变幻而已,在这无穷变幻之中,当我们做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以情写物,将景与情,情与境合二为一,情境融通,体悟出清虚空灵的禅境,也必觉察到水月镜花的境界美。此画名为“观心如幻”,顾名思义,因为世间一切事物就像梦境、幻术、泡沫、影像、露珠、电光一样,都是无常变化的,没有真实永恒。正如《金刚经》中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空幻的、生灭无常的,因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靡常,执捉不住。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即《金刚经》中言及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没有执着和留恋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敞开心扉,产生真正的感受和智慧。这也正如道教经书《清静经》中所言的那样:“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内心的清静,那么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环境都会与他达到和谐统一。这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人生修为的高级阶段。通过保持内心的清静,人可以超越尘世的纷扰,达到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也是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生活态度的深刻阐述。

回首自己在中央美术学院苏百钧工笔花鸟画高研班学习的时光,忙碌而充实,感恩苏老师给予我的谆谆教诲,他那深厚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循循善诱、鞭辟入里、醍醐灌顶式的教学方式是我在专业上受益匪浅。苏老师不仅教授我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观察方式,使我们渐渐地摆脱了那种从理性、科学视域出发的观察方法。他教会我们如何运用“三步走”的方式进行花鸟画的写生;如何整体地观察事物,感受宇宙的洪荒和大自然氤氲鸿蒙的气息;如何感受蕴含在形象内部的无限丰富性和生命力,从而从客观世界中提取出物象最丰富、最微妙和最生动的东西,实现自己对物象生命的把握,实现艺术形象与客观物象内在

生命力的契合,对内在情绪的某种体验和对主体性灵与精神的某种升华;他还教会我们如何把握画面的整体气息与气氛,并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当下不同的感受自由地运用构图及在构图上进行创造性地经营,将经营位置与自我心境进行结合,最终表现出客观物象高致清雅的品格和传达出其隽永深沉的意境,实现画面经营与意境表达之间的一致性等。苏老师的这些审美观点和艺术思想不仅启迪了我的创作思维,它还将使我今后的艺术创作之路以此为基点扬帆起航,越走越远。同时,我感恩于苏门各位老师们给予我的审美熏陶、心灵启迪和精神鼓励。他们总是能于细微点滴处引领我们去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和把握美,给予我们无私的鼓励与帮助,给予我们心灵上的观照,用他们那广博深厚的专业素养启发我们对艺术进行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思考。此幅创作作品在由写生稿转换为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从画稿的拟定到初稿、中稿、终稿的审核和一遍遍的修改,苏老师以及苏门的诸位老师们都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倾注了他们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对苏门的各位老师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高研班的学习生涯既是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心灵审美形式艰难探索的过程,从中国传统经典绘画临摹到户外写生,从师先贤到师造化,从写生到创作,从理论到实践,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至石涛所言的“一画”之至法,苏门工笔花鸟画高研班的这一整套系统完善的中国工笔花鸟画教学体系的精华早已铭刻于心、深入骨髓,这些将成为我在今后的文艺发展道路上砥砺奋进、阔步前行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笔者在以后的从艺之路上树立了一个正确的航标,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直达艺术的理想彼岸!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boda.com/afhzp/35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