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无味,不妨过这样的生活方式,戳它

北京荨麻疹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disease/a_10490515.html

我们时常忙碌眼前的生活,而忘了生活真正的本质,还会眺望远方的诗和憧憬美好的生活吗?

汪曾祺在《人间值得,最抚人心》书籍中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不用遥远的期盼,在日常的点滴就可以拥有美好的点滴。

一杯茶,一本书,静静地阅读半天光阴,翱翔文字里感受到时间的惬意和舒爽,日子也一样自在快乐。

1.走进作者

汪曾祺出生于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他的祖父是清末文官,父亲是一位能人,善于绘画,弹奏以及做饭等都会

所以汪曾祺从小就开始学习古文,吟诗作画样样能拿出一二。

好玩的是他父亲从来不会约束他,十几岁汪曾祺就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不但不责怪他,反而喝酒的时候也不忘给他满上一杯,抽烟的时候更是主动的递上香烟,一人一根,烟云缭绕。

到了青春期恋爱了,有一次被父亲撞上了儿子写情书的情景,他竟然在一旁也一起出谋划策主意来。

这无形之中就造就了汪曾祺随意自然洒脱的性格。

这在晚年汪曾祺文字中也流露出来,他说呀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最好是“没大没小“。

他觉得作为一个父亲是角色也是乐趣,不必约束孩子。

汪曾祺在文章中也阐述了自己家庭观点: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

这在后来老头子的称呼也流露一二。

常常家里人都会时不时打趣说:“老头子,又怎么了“。

他也不在意孩子们没大没小地喊自己老头子,喝上头之后呼吁大家都自己留点情面,“你们对我客气点,我将来是要进文学史的。“

谁曾想到这个不正经的老头儿后来还真成立文学史的泰斗。

2.天大的事,先填饱肚子再说

抗战时期,家乡高邮沦陷之后汪曾祺一路抱着一本《沈从文小说集》一路向南跑到昆明,进了西南联大。

如果你觉得斯斯文文的汪曾祺是个大学霸,那一定是被骗了。

他除了沈从文和闻一多的课会听之外,几乎都逃课,不是到泡茶馆就是到躲到某个角落找吃的,为此老师拿他也没办法。

由于不常听课,功课也是差,外加英语当时也过不了,所以汪曾祺自然成了“学渣“体质。

后来下乡当小学老师,待遇也是不好,没钱吃饭的时候就当“抢手“也就是给人家代写文章赚得酬劳。

那时最有趣的是“跑警报”

当时日军常常轰炸昆明,一有警报,大家都往校外跑,叫跑警报。

很多人都担心被炸死,也有人是例外的。

比方说汪曾祺,他一听到警报拉响,就往松林方向跑,因为那里有卖炒松子,有时口袋没有钱的时候自己就备着点心,边吃边跑边躲。

即便是被炸死也不会成为饿死鬼。

回忆昆明的往事,他也常呵呵地说:在昆明见了长得最好的茶花,吃了最好的牛肉,好吃的米线可救失恋的痛苦。

再艰辛的日子汪曾祺都可以优哉游哉地过,在他看来无论日子如何,生活还是继续下去,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所以他选择开开心心地过一天。

3.想着法子找乐子,生活可以甜一点

新政建立之后,那时沈从文都被抓起来,到故宫里打扫卫生,当然他也不例外的被划入“右派”,下放到河北张家口的沙岭子。

开始每天的插秧、锄地、打药、抗农作物等,这一干就是三年。

有过下地的人都知道,干农作物其实是一件很脏很累的活,又累又饿还耗体力的事儿,然汪曾祺常常会给自己找乐子。

马铃薯开花的时,他就会摘一小段放在玻璃杯里,然后静静地观赏,拿着一张纸一根笔就开始作画起来。

等马铃薯熟了之后,就开始打起马铃薯的主意,先是画它,等画完就直接烤上它吃掉。

他常常打趣着说:像我一样吃过这么多品种马铃薯的人,全国盖无第二人。

其实那时候的处境可以说很艰辛,吃不饱,穿不暖,还有没完没了地活等着干,但是他依然想方设法地给自己找点乐子玩,生活也就这样在他的玩法中度过的有滋有味。

4.写到最后

贾平凹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梁文道说:“像一碗白粥,熬得更好。”

沈从文说:“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生活是自己,随便人家怎么说那也是人家说说而已,何必在乎计较呢?

读汪曾祺的文章你会感受到文字的干净、质朴和直白,通俗易懂,读完酣畅淋漓。过上随遇而安的生活,生命没有那么无味,人间烟火,正是所期的!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即刻删除,谢谢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boda.com/afhzp/25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