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
——献给“中国常山油茶之乡”
茶花女!她的真名叫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我分析,得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她老家的房前屋后长满了油茶树;二是小时候缺营养,脸蛋像茶花一样洁白;三是因为她是女的,而且终身与茶事为伴。
出生——
那一年,共和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
那一晚,冬雪铺盖的很厚。浙江西部的一个小山村,白雪压着的茅棚屋里似乎有了生气,茶花女呱呱坠地了,只听接生婆说:“又是一个千金呢!”忍着生育疼痛的母亲苦笑道:“还不如让世上少一个流泪的。”她心里盘算:迟早要送人的。你也许不知,在茶花女之前,她家里已经有两个女儿了,在这个家庭看来,多么需要一个男儿的降临哟!不说延续香火,最起码山里的茶事也需要男劳力才能顶上。
山里的茶事,是这一带农民的希望所在。谁也没有去查考历史,反正千百年来,这个山村的劳动力一年半载都花在了山上,这山里的主业就是栽种、抚育油茶树,成林之后,摘果、烘干、榨油,然后用来换取开门七件事,还能换的充饥的粮食呢!
雪,还在继续的下,天刚刚蒙蒙亮,长着络腮胡子的父亲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他拔脚就来到了山外的姐姐家,烦请姐姐千万访问一个无后的人家,把茶花女送出去。不料,第二天,父亲的姐姐赶来了,还骂了父亲一通:“眼下大家都食不果腹,还会收养女儿吗,实在不行,就给我抚养!”
其实,姐姐家里的生活也是半斤八两,勉强温饱。父亲毕竟是个男子汉,心一横:那我自己先养着!此事茶花女长大之后得知了这一情况,从内心一直感激着姑姑呢。
天不负人,随着茶花女一天天长大,不但聪明伶俐,而且还生就了一副漂亮的脸蛋。特别是那张八哥似的的嘴,叫的左右邻居都觉得不应该送人了,也就这么养着,茶花女终于长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她的读书,两个姐姐只读了两三年就回家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了。
当然,茶花女放学前后,也得帮助母亲做点家务活,采猪草、看晒场、养鸡鸭之类。尤其是门前屋后油茶林里,寒暑假里,经常可见她那瘦弱的身影。油茶的枯枝、掉落的树叶常常是她家生火做饭的好燃料,“茶花女,快拿点茶树叶点火了”,随着母亲的叫喊,茶花女屁颠屁颠坐到了灶头,俨然如大人一般。
秋冬季节,静静的山岗上,油茶果儿绿里透着红,这边油茶花也悄悄地开放了,花果同现一树,是自然界不可多得的“抱子怀胎”奇景,每每见此,扎着小丫辫的茶花女心花怒放,在她的身后,常常跟着本村的同学沐川哥。
十年后——
油茶,又名员木,据《山海经》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可见我国民间当时就提取油茶榨油以供食用。可以说,原生的茶油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常山猷辂、寿源等地家谱记载,芳村片的山区在宋末元初就已大量栽种油茶,明代中叶油茶已广及山区、丘陵,民国期间全县各乡均种有油茶。
冬天过后又是春,满山的油茶树构筑起一派绿色的海洋,灿烂的花瓣恰似彩云朵朵,她以傲霜斗雪的姿势伫立在了风雨之中,独占春色,直到春末夏至。挨到盛夏时节,茶树上的宝贝出现了,那是如桃子般的“茶苞”,每当放学之后,茶花女和沐川哥干完了家务活,就蹦蹦跳跳地来到油茶林里,尽情地享受着“茶苞”带来的甜蜜。
“坎坎坎”远处传来了砍树的声音,茶花女拉着沐川哥寻声找去,这一找,不得了,几位大伯小叔们正在起劲地砍伐山里人的命根子——油茶树,说是用来炼钢铁做燃料的,茶花女上前拼命阻止,也无济于事,她就干脆抱住一颗即将砍倒的油茶树大喊大哭起来,沐川哥也在旁边呐喊助威,几句话语不投,她俩就和生产队长拉扯起来,听到茶花女的哭喊,她的父母也赶来了。
第二天,这场风波,被作为纠纷事件层层上报后,竟然奇迹般地有了转变。原来,县上的领导刚刚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棉、油、糖工作会议,周总理在会议期间还专门过问了常山油茶的生产情况。这下,立即引起了各级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