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文化丨连载丨米花糖史话2陈氏兄弟

「本文来源:上游新闻」人文考古陈氏兄弟的“太和斋”——米花糖史话(2)辜世伟长冲乡,两兄弟到江津,闯天地卖杂糖,思进取太和斋,平地起传奇在没预兆时开始,奇迹总在无声中创造。谁说草根不懂浪漫,谁说平民没有艺术。小什字,是江津自古以来的商业旺铺之地。它地处新街子与布市街、通泰街与老米市街交叉的十字路口,隔壁环拥着黄街街、杨嗣桥、菜市街、石狮子街、齐贤街、得胜街、麻纱市、斑竹巷、竹器街,是城市的地理中心。江津自南齐永明五年(公元年)建县,县治移至几江半岛至今,由于下接通泰门码头,占位置地利,小什字都是江津老城的商业中心,是老字号、老商铺麇集之地。江津小什字自古是商业中心。陈氏太和斋曾是这里旺铺,年拆除修建砖混大楼,年在原址恢复太和斋店铺,年拆除,在原址修建重百江津商场大楼。在小什字租店铺,说明陈汉卿、陈丽泉两兄弟心里,已经决定要干一番大事业。他们心里的目标,早已不是甘心于起初来到江津时的谋生,而是要在他们已经酷爱上了的糖果糕点业,创出一个名牌,创造一份产业,还要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也许在那时,兄弟俩就已经设想好了,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将这个店铺最终买下来。多年后,这个店铺成为了陈氏兄弟的财产。几十年之后回头看,这个黄金旺铺,既是他们的发家地,也是他们的经营基地。直到九十年代俩兄弟去世几十年后,这里才被拆建。现在,那个位置已经成为江津重百老店。早期米花儿采用砂炒膨化,后来又出现高温高压爆炸膨化。为节约成本,民间多用普通大米甚至劣质米制作。(配图来自网络)二人正南齐北,恭恭敬敬,请前清秀才田存善为店铺拟名。田秀才在原“天太斋”基础上,拟名“太和斋”,取其“太者,大也;和者,和气能生财也;斋者,京果糖食杂铺”之意。二人又请赖春霞老先生大笔,赖春霞老先生使出神,用抹布大大的书写了三个字——“太和斋”。兄弟二人非常高兴,做成铺匾,作为店铺门脸。当时人们绝没想到,这两兄弟的生意日后会大放光彩,两兄弟的这块“太和斋”招牌会在这街上竟会被岁月擦得越来越亮,成为享誉全国驰名东南亚的百年品牌。传奇总是在没有预兆时开始,奇迹总是在无声中创造。油酥、糯米、饴糖;坚果、花瓣、冰糖。陈汉卿、陈丽泉两兄弟做梦都没有想到,因为他们这一个个的小改变小创新,让米花糖横空出世,一不小心成了米花糖的鼻祖。现在已经无法追溯这个创新思维到底是来自陈汉卿还是陈丽泉了,或许这就是两兄弟思维碰撞的结果。太和斋开业后,兄弟俩总想在经营上走出自己的门道,打出自己的独有品种。琢磨已久的炒米糖,成了他们的重点。因为在之前几年的营销中,他们就发现,炒米糖固然行销,但却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第一,炒米糖的砂炒膨化,里面多多少少含有砂子,时常磕牙,且不爽口。他们隐约还意识到,砂炒膨化的食品,营养价值会损失很多,还会上火燥热。民国早期,高温高压的铁罐被发明出来,很多小贩觉得这种简单粗暴就能制造出爆米花儿的方法,比又累又麻烦的砂炒方便,在街头又有视觉效果冲击力,就又采用铁罐膨化法制造炒米糖。当然,现代食品学已经认识到,那种街角手摇铁罐罐高温高压爆炸膨化的米泡儿、包谷泡儿之类,食物分子链都破坏了,营养损失比砂炒更严重。但当时的人们不知道。第二,炒米糖是饭米制作,味道干、白,不酥糯,不滋润,口感不好。第三,炒米糖大多是纯炒米,缺乏其他辅材配伍,营养价值不够好。第四,炒米糖用红苕糖或红糖做粘合剂,焦黄焦黑,不美。两兄弟于是开动脑袋,思想怎么才能解决炒米糖存在的这三大问题。多日头脑风暴,思维碰撞,终于有一天,二人脑洞大开,想出了彻底提升炒米糖、让炒米糖脱胎变质、赋予炒米糖高贵品质的措施。不用饭米行不行?兄弟俩从材料上就想比炒米糖提高一个等级。二人决定用糯米,而且用最好的糯米来创造他们的新产品,以为这样,才能让新生产品元气满满。不用砂炒行不行?兄弟俩想到了酥肉和油酥花生米,花生米酥出来香脆脆,酥肉酥出来满口香,糯米酥出来会怎样?二人唯恐味道不好,买来最好的边油,熬成油脂。烧得热油,糯阴米下锅,顿时粒粒饱满,颗颗香酥,入口喷香。不用红苕糖红糖行不行?兄弟俩想到了用白砂糖和麦芽糖制作出来的饴糖来代替。饴糖像炼乳一样纯净清香,色泽乳白,很好地解决了粘合问题。二人经过几个月的试验与摸索,他们设计出了最简捷实用的工艺流程,泡米→蒸米→阴米→油酥→熬糖→拌糖→开盆→包装,每个工序反复试验,整个流程细细琢磨,每道工序的火候都被拿捏把握到恰到好处。终于,白生生、胖乎乎、油浸浸,放进嘴里香喷喷、脆酥酥的改型炒米糖,呈现在了眼前。“这才像米花儿做的糖嘛!”看着滋润雪白又泡又松的油酥米花儿压出来的炒米糖,陈丽泉说。“对,我们就叫它做米花糖!”一个食品新品种,就这样在兴奋的两兄弟的嘴中,诞生了!砂炒膨化和高温高压膨化的米花儿干涩惨白,陈氏兄弟油酥工艺的米花儿光泽油润,呈润白色,既不失营养,又扑鼻喷香,更具滋润化渣之口感。改造到这里,原先的炒米糖从工艺到面貌已经从量变到质变,快面目全非了。可两兄弟不满意,他们觉得他们的这个叫做“米花糖”的产品,还应该比炒米糖有更多的不同,材料应该更丰富一些,品质应该更高贵一些,营养更全面一些。他们决定在里面配加一些辅料。加什么样的辅料最适合呢?水果当然好,桃子、梨子、瓜肉,水份充足,入口润滑,可是,水果水份多,拌在米花糖里,就会潮湿米花糖,破坏米花糖酥脆化渣的属性。于是,他们在坚果里寻找合适的辅料。最终,他们选择了集营养丰富、香脆可口的花生、核桃、芝麻,将这几样作为辅料。这几种坚果既是人们常年喜欢的,市场上又容易采购,而且与米花糖属性相得益彰,配合在一起,再适合不过了。将坚果作为辅料加进米花糖,这一设想是陈氏两兄弟天才的发明。它也许起源于中医抓中药的思想。哦,对了,陈氏兄弟随后还选择了冰糖。因为他们觉得,冰糖不仅是糖中之王,温补养人,而且入口的质感,是其他糖果糕点没有的。他们把这几样配料,做些特殊的工艺处理,加到里面。这一番锦上添花,让米花糖进入了小吃里面的顶级配置,成了食品里面的贵族。可次日一早,陈丽泉就又叫住了陈汉卿。“哥,我总觉得这米花糖,总还差点什么。”陈丽泉说。陈汉卿猛一激灵,“差花呀!既然是米花糖,怎么能没有花呢?”兄弟俩醍醐灌顶,在花这个点子上想开了去。几天选择,采了好几种花朵,玫瑰花、茶花、梅花、桂花,都拿来试验。加在糖里试试。试验结果,他们对玫瑰花很满意。花瓣在糖中,让米花糖散发淡淡的香气。不仅嗅着香,看着也香。我们在追忆中,已经无法了解陈汉卿、陈丽泉的生活性情是如何浪漫的了,也无法了解兄弟俩的艺术气质。但在他们赋予米花糖的“花语”中,说明他们的性情是富于浪漫气质的,是有艺术天份的。创新思维真的很重要!思维中多一些浪漫,这也是很重要!谁说平民没有艺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风味,新口感。洁白晶莹,香甜酥脆,爽口化渣,油而不腻,拥有白雪公主的美丽,具有巧克力的营养,滋阴壮阳,润胃补肾,色香味高大上。这次试尝的结果,冷食的口感入口化渣,香气扑鼻,色香味俱美滋滋的,不仅看起漂亮,吃起也舒服。冲成米花糖开水,糯米花儿拌着芝麻花瓣,猪油的星光在汤面闪烁,让人馋涎欲滴,比街头小贩的炒米糖开水好吃多了,简直就是宫廷御膳。成功了。从年着手开始进行,经过多年试验、推敲、反复改进和完善,终于成功了,可以定型了。米花糖问世了。江津米花糖,又称油酥米花糖,全称江津油酥米花糖,简称米花糖。可惜那时没有专利保护。倘若有现在这样完备的专利保护,陈汉卿、陈丽泉发明的米花糖,一定会像全聚德那样,发展得更为精彩。这一年是民国十三年,即年。陈汉卿三十九岁,陈丽泉三十五岁。网友们展示的炒米糖开水。这些采用陈氏兄弟油酥工艺制造出来的米花糖泡出来的炒米糖开水,泛着油星儿,滋补养人,让人馋涎欲滴。网友们可随意加入花生、芝麻、枸杞、核桃、红糖、荷包蛋。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boda.com/afhhy/31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