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不绝的山,蜿蜒曲折的路,驻村工作队走着问着看着,最深的感受是,和平原相比,山里的老百姓挣钱更艰难些,要花更多的心思,付出更多的汗水。山区平整地块小,坡多坎多,机械化作业开展难,农产品运输成本高,传统农业种植业农民靠着肩挑背扛只能是勉强挣个辛苦钱。要想富,得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
就整个五峰县而言,重点农业特色产业是“一茶两中”(茶叶、中药材、中蜂),王家坪村在此基础上,还发展了红花玉兰产业和烟叶产业,简单说就是“花、茶、烟、药、蜂”。这“一红两绿两中”,关系着咱们王家坪村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关系着王家坪村乡村振兴的未来。今天咱们先讲讲王家坪的茶与花。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王家坪有茶园亩,户均4.3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茶树,茶叶产业可以说是王家坪的支柱产业。俗话说“山高雾大出好茶”,王家坪的茶叶,有海拔高、品质好、上市晚几个特点。王家坪平均海拔米,气温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大,境内群山环绕,早晚云雾笼罩,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海拔高所以虫害少,不用打农药;同时茶梢生长缓慢,叶片厚实,鲜嫩度好。这里产出的茶品质天然、茶气浓郁、回味悠长,那些精心采摘制作的精品茶,行家一品,就知道是好茶。
遗憾的是,好茶却没能卖上好价钱,王家坪茶产业对群众的带富增收能力不足。王家坪一亩茶园一年也就两三千元的收益,远低于江浙一带的茶园,甚至比五峰境内做精品茶的采花乡、湾潭镇也差不少,那里的茶园年收益基本都是一亩五千元往上走,破万元的也不在少数。
明明是好茶,为啥茶农挣得不多?驻村工作队走上茶山,走进茶厂,反复调研,认真思考。一是茶园开园晚。高山茶生长期更长,王家坪茶园开园比山下晚二十天左右,那时明前茶行情差不多已经结束,茶叶价格已经下来了。王家坪的茶一般采春夏两季,春茶主要是手工采摘,加工成名优绿茶,价格稍高些,但这个时间很短,产量不多。夏茶就是拿机器一推,粗大叶子做成大众茶,更是贱价卖了。二是茶园管理落后。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了,留在村里的以老弱妇孺为主,劳动力匮乏,对茶园的管理自然就跟不上,怠修枝,轻管护,还有很多茶农在茶树间套种玉米,不利于茶树生长。春茶采摘时节,劳动力不足的农户只好将没能采完的金贵春茶老成了夏茶,再用机器采摘。加之茶青采摘不规范,成品茶卖相不好也影响了茶叶价格。三是茶叶加工能力不足。王家坪村只有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茶厂,厂房简陋,设备老旧,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足。茶园开园后,茶农采摘大量茶青卖到茶厂,茶厂只能精加工一部分,剩下的粗加工成毛茶甚至直接将茶青转卖给外地茶厂。四是品牌附加值欠缺。村里茶厂产的精品春茶因为口感出众,并没有因为卖相包装影响销路,春茶上市时不少老客户专程从外地赶来大量采购,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但因为没有品牌,价格却始终上不去,即便是最贵最好的清明那几天的茶,比起市场上动辄几百上千一斤的品牌茶叶,价格也是天上地下。
如何解决王家坪较高的茶青生产能力和较低的茶叶加工能力之间的矛盾,让茶产业链中更多利润留在本村?如何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让茶产业在王家坪进一步发展?如何提升王家坪茶叶的品牌附加值,让消费者肯为高山茶的品质买单?如何提高茶农种茶收益,让更多劳动力就愿意留在家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想办法、做工作,但可能更需要的是,跳出王家坪,从更大的视野来考察和解决问题,做长做强区域茶产业链、打造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等等。“大河涨水小河满”,我们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王家坪村这个充满潜力的优质茶基地,能走上集体致富的康庄大道。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明.睦石《玉兰》
驻村工作队来到王家坪正是盛夏,红花玉兰早已开过。但是村干部描述中三月时节成片红花盛开似火的场景令我们心动不已,照片上一朵朵千娇百媚红色花朵在枝头争春的镜头让我们心向往之。红花玉兰又名五峰玉兰,野生红花玉兰是五峰独有,主要分布在五峰中西部海拔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现存不足株。就是这样稀有的品种,被北京林业大学马履一教授团队发现并开展技术攻关,有了娇红1号、娇红2号等多种人工繁育新品种。中国人爱红,红花玉兰弥补了园林绿化市场缺少开红花的大乔木这一空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因为一位“花博士”,王家坪村和红花玉兰结了缘。“花博士”名叫桑子阳,五峰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师从马履一教授,毕业后扎根深山十余年,专门从事红花玉兰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他在王家坪建立红花玉兰科研示范基地约亩,并为村民免费送幼苗,提供技术指导,辐射带动村民种植红花玉兰余亩。桑子阳并不善言辞,但一讲起红花玉兰20多种新品种,还有他们近年来重点研究的林药蜂融合发展技术来就滔滔不绝,眼里有光。村干部和村民对桑子阳都很是喜爱,亲切的叫他“花博士”。
驻村工作队对“五峰红花玉兰第一人”
桑阳子博士进行访谈
桑子阳介绍,他自年开始在王家坪村建设红花玉兰科研基地,当时选中王家坪,当然也有平地相对较多、展示区可以集中等原因,最重要的是看中村两委班子积极务实的工作作风。当时五峰县城还未搬迁,王家坪村往返县城公里,山路颠簸难行,往返一趟光路上就得4个小时。王家坪村两委连续一个月跑了五六次县城,争取基地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红花玉兰科研基地终于花落王家坪。
经过几年的培育,红花玉兰产业在王家坪已经发展比较成熟,有三种惠民增收模式:一是以每年元每亩元的价格流转农户土地,建立红花玉兰科研基地,带动农户一百多人在基地务工,这一百多人,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超过70岁占了一半以上;二是农户自营繁育苗木,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所繁育苗木,公司按市场价收购;三是农户+合作社联合培育苗木,卖出苗木按利润分成,不能卖出的,成材后合作社以保底价格回购。有了红花玉兰基地,村里年龄大难以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每年有1万多的稳定收入,减轻了子女赡养负担。
基地建设还培养了一批掌握红花玉兰嫁接技术的“老师傅”。红花玉兰良种嫁接技术要求高,桑子阳每年在村开展技术培训,一点点地讲,手把手地教。目前王家坪村有23人熟练掌握了红花玉兰嫁接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业务骨干和闻名一方的乡土专家。前几天,王家坪刚送出十来人的技术骨干团队到武汉市汉南区某红花玉兰基地,为那里的红花玉兰苗木进行嫁接,为期一个多月。66岁的郭运河师傅说,“我在基地做工有7年时间了,和桑博士学会了嫁接技术,除了在村里做事,每年还会被派出去到外地搞嫁接,每天管吃管住还发元工资。这几年家里条件改善了很多,我们都希望红花玉兰在我们村发展的更好。”
红花玉兰成材期长,一株绿化苗木从小苗到成材大约需要6-8年时间。老百姓种上了红花玉兰,多年见不着收成,也影响进一步种植的积极性。目前五峰县正在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桑博士在王家坪建立了“林药蜂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林下种中药,旁边养中蜂,希望通过这种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进一步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图文|渔洋关镇王家坪村驻村工作队罗媛
编辑|刘召橙终审|王永红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