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ueyi我以我泪荐神史

一想起《神史》,我就泪眼朦胧。我读书时经常会流泪,《茶花女》《偷书贼》甚至《悟空传》都曾经惹得我哭泣不已,但往往也只是哭那一次就好了。只有一本《神史》,真的让我念念不忘,每每想起眼中便噙满了泪水。关于我与《神史》的结缘,我只模糊记得那应该是我在大三的下半学年,准确与否也不能确定。早已忘了自己是怎么遇到这本书的,也早已忘记从来都对书名十分挑剔的我为什么会选中这么一本具有俗气名字的小说。或许,这就是缘分吧。茫茫书海,有些书注定会与你有缘,如果恰有一本书能成为你的精神之书,那就再好不过了。于是,五六年过去了,这本书始终印在我的心里。我试着还原一下大学里与这本书结缘的场景:早上十点有两节《物理化学》的课,昨晚玩游戏玩到凌晨两三点钟的我在9:45匆匆起床,胡乱抹了一把脸就抓起装有一本《物理化学》与一本小说的书包向教学楼奔去,途中还顺带买了一个肉夹馍,留待上课时偷偷地吃。终于,在仅仅迟到5分钟的时候赶到了教室,最后一排果然都已被抢光了,只能去倒数第二排的角落猫着了。先拿出厚厚的《物理化学》新书放到一边,虽然老师已经在讲最后一章了,再拿出书包里的那本小说,一边吃着肉夹馍一边看小说。看着看着就逐渐不耐烦起来了,这小说写得也太烂了吧,看来自己还是被这书名给欺骗了。但是我们校区没有图书馆,那小小的图书室里的自己想看的小说都已经看完了,翻来覆去就那几本,就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了。这小说实在是看的无聊了,就拿出手机乱翻起了网页。去了一个电子书网站,看到满屏的穿越、言情、青春……我对这几类书没有偏见,只是看过几本这种题材的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兴趣。突然,一本叫做《神史》的书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起先以为这本书是与神话故事有关的,因为我在高中时痴迷上了希腊神话,所以就点开了介绍想看一看。结果书名与内容简介的差异成功的吸引了我,我实在是太想知道这本书为什么会叫《神史》呢?(虽然书读过三遍之后我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我从此便与这本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我,在大学里混来混去,不想上进,也不曾好好地考虑过未来。那时的我把自己圈在一隅,一切生活只求随自己的心意;那时的我喜欢读戴望舒的《雨巷》与郑愁予的《错误》,总想毕业之后或许自己可以去那温润的南方,漫步于青石板上,寻求那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纵使自己只是过客,也好回忆起那哒哒的马蹄声。我就这样没心没肺的生活着,总觉毕业很远,将来很小资也很美好。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想法与生活会因为这本书而改变。当我翻开《神史》,那厚重之气扑来,而且对于农村琐事的极细微描写让我有些不适应,从没有看到有人这么写,更没有看过有人把农村里的粗鄙的骂战完整地搬上了书本,心想这不就是农村里几个人吵来吵去吗?有什么意思?所以一遇到这种描写就极快的略过,中途也曾想过放弃,不读了,因为这部书实在是太厚了,而且感觉故事进展很慢。但之后我逐渐的又被这本书给深深地吸引了,或许是因为这本书很多的描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想起了家里的爸妈,想起了村里的张大妈、李大爷以及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们。直到书本里那个被诅咒般的悲剧的到来,我彻底被震撼了!这是我看到过的最为悲伤最为震撼的结局,我感觉自己心都碎了,自己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泪也禁不住流了出来。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承受不住这个结局。我由此明白,一个人为了梦想原来可以这么努力,这么拼命,而一个人拼死奋斗获得的事业也是如此脆弱,竟然如此轻易地就被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的一点人性的劣性给毁灭了。自此我对这本书另眼相看,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书。看完这第一遍之后,其实我有点后悔,觉得自己当时看的时候太过简略,很多情节都一闪而过,很想马上读第二遍,但是我也觉得自己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这个悲伤的故事,所以直到大约半年后,我才重新拾起这部书,读第二遍。这一次,我读的更仔细了一些,但有时也还会嫌弃内容过于繁琐。当我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因为这部书而改变了。就像我今晚在微博上刚刚看到的一句马世芳的话:“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就在那个瞬间,你永远告别了懵然的旧时光。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饱满,然而也感觉到一些些的失落。”真的,对我来说《神史》就是我遇到的那个改变我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的那个物事。对于这本书,我似乎具有天然的契合感。我也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虽然没有书中的法喇村那么穷,但也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我爸是一名教师,但那个时代,一名山村教师的工资是赶不上村里的农民的,所以那时老师在农村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不像在《神史》中那样,老师是农民们羡慕不已的职业,这两相对比,自然更能说明书中法喇村的穷困。其实,在农村里,老师其实是身兼两职的,上班时间教书育人,下班时间下地务农,所以我的童年十分贫困,而我以后不管是去了哪里,似乎也都无法割舍那份情愫,我不知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喜欢乡土文学,我非常喜欢贾平凹的作品,我喜欢那种文字贴近土地,从土地里长出来的那种感觉,或许也正是这份情愫让我遇见了《神史》。对于这本书里的很多情节,我都会感觉十分熟悉,孙氏家族的内斗,兄弟、父母之间的排挤,邻里之间的骂战,夏天晚上村边乘凉的吹牛,遇急事却没钱的焦急,借钱的困窘,回家讨学费的无奈,还有那红白喜事的排场、猫腻与哀乐,这许许多多的场景我都经历过或者目睹过。我理解这些从最为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人的喜怒哀乐,我报以我最大的同情与理解去看待这书里的每个人物,纵使书里写的这些人十分不堪,我觉得这是人性,我觉得没有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武断地去指手画脚,这是不负责任的。即使是最后那个巨大悲剧的直接责任人秦国俊,我对其也没有恨意,纵使我被这个故事的悲剧结局伤透了心。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会觉得一些场景十分熟悉,有时读到书中一些令人伤心的段落,总是会联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不免更加感伤起来。就拿一个例子来讲吧,书中讲孙天主全家几个月没沾油水了,好不容易去孙江城那里搞了两块肉,结果全家人都疯了一般吃起来了,一岁半的孙福春都吃了将近一斤肥肉,把孙天主吓得不行。我读着读着就流泪了,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其实是我妈告诉我的,我那时候应该太小记不得事吧。当年家里也是极穷,我妈身体不好,我爸当时应该是还在考大专还是什么的,反正家里没钱却有一堆的花钱项目。有一天一个走街串巷卖肉的从我家屋后走过,叫卖声传来,我就哭了,哭着喊着要吃肉,一副誓不罢休的架势,爸妈执拗不过嚎啕大哭的我,就出门买肉了,但家里实在是没钱了,好在在村里卖肉的人都是周围几个村的,互相都认识,于是我爸就先欠着领了几斤肉回家。我见到有肉了,就迫不及待的扑了上去。我爸说:“等我切了煮了你再吃,这是生的”,于是就放倒砧板,切起了肉来。我于是就蹲在了地上,直勾勾地盯着切下的肉,不停地巴咂着嘴,馋的口水都流出来了(绝对不是形容词),我爸看我这急切的样子实在是没办法了,就把切的一块肉递给了我,我马上接过来一口就咬在了嘴里,一会就把这块生肉就给吃完了,继续一副可怜样盯着砧板上的肉。我爸妈这一下慌神了,不敢再给我生肉了,连忙把肉煮了给我吃了才罢了。我之所以知道这件事情,是因为后来我慢慢长大,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在慢慢变好,肉已经不再是什么珍贵的食物了,但我发现对于猪肉我绝对不能吃多,尤其是排骨,最多四五块,否则就会头疼。每每如此,我妈就会说:“都是你爸害的你,你那么小的时候给你吃生肉,弄得现在一吃肉就头疼了”,而且关于生肉的具体的量,也由一大块逐渐增加分量,最后成了半斤生猪肉。好吧,反正我从来没有介意过,我爸每次都会争辩一句“哪有这么多?跟这个没关系”就不再说话了。我终于流着泪把这段给写完了,像这种事情有很多,我之前都藏在心里,不愿说出,之前每当我妈对别人说我小时候的糗事的时候,我也极不乐意,现在的我觉得有点释然了,至少我把这一段写了出来,把我童年那段艰苦的生活写了出来。即使再落后、再不堪,那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与我血脉相连的部分,就像不管孙平玉去学校穿的多么破,表现的多么颓废,孙天主都毫不在意,不动其心,不管他穿的好与坏,那都是他的父亲啊!我从孙天主身上学到了一点:莫要虚伪!对于这本书,在读到结尾之前,我最为感慨的就是:一个人为了梦想原来可以这么努力,这么拼命!孙天主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同贫穷作斗争,跟堕落的周边环境作斗争,跟周边人的嫉妒怀恨作斗争,跟禁锢才华的体制官员作斗争,跟自己的一丝的妥协想法作斗争,他是一个如此极端的人,一定要出人头地,不与现实做妥协,就算所有人都说自己是疯子,那也要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我深深的被天主的这种精神给震撼了,联想当时大学里的自己,真的是惭愧不已。书中的他总想逃离米粮坝县城,去昆明、深圳、上海、北京去闯荡一番,纵使在县城教书是他们那边羡慕不已的职业,从此也就逃离了农村。况且县里的一些领导、富人都有招其为婿的想法,轻易间就可以青云直上,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但他仍不为所动,为了他的梦想,他不做任何妥协!尤其是他跟钱吉兆的谈话是我整本书里记忆最为深刻的部分。钱吉兆说像他们这种农民的儿子,至少要三四代人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而孙天主却说他要将钱设计的数代人才能完成的东西,在他这一代人就全部完成!每个人都认为他是荒谬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孙天主却要拼死的去完成它,不会为一点点的进步就停滞不前了。我还记得自己当时被孙天主的这几句对话深深感动了,我也开始对我之前的想法进行了反思,我原先向往在一个安静的小城市安安静静地过小资生活,但我动摇了。毕业后,我选择去了北京而没有回老家潍坊,其实就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其实在当时还成功的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很多年的问题。在高中时,晚上我躺在床上就会经常思考“我到底是谁?”“我死后会怎么样?”“我死后一切痕迹都没了,那我生与死又有什么区别?”“我是这么渺小,世上有我与没我又有什么区别?”其实归结起来就是自己怎么看待人生的问题。但是这种问题是十分棘手的,当时的我常常陷入这种问题的怪圈当中,走不出来,常常想的头疼不已,感觉自己就要发疯了,还好直到上大学前,自己还没疯。来到大学之后,精神压力变小了,这些问题也就相应的思考的少了,但也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折磨我。终于,在读完第二遍《神史》之后,我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我明白了:人生,其实只不过是每个人在自己落到的那个境遇里不得已地往前走而已;人生所有的秘诀都在于“往前走”三个字。每个人自出生始,境遇都是不同的,或好或坏,就如孙天主降临在法喇村这个山穷水尽的穷山村,自然就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相同之处在于,他们不得以都得往前走,不能永远在那停滞不前。孙天主,也不想那么累,那么拼,他也想休息,慢慢悠悠的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前行,但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向前飞奔,斩掉荆棘。不光物质条件、周围环境是你的境遇,性格也是你的境遇。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境遇,朝着前方走去就好了,想得太多总会容易走火入魔。我终于释然了,我接受了自己的性格,接受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接受了这样的自己,人生嘛,不过就是往前走嘛,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终于不再被这些乱七八糟的怪问题困惑,我终于走出了思考怪圈,我终于没有发疯,谢天谢地,让我遇到了你!当我大四读完了第二遍这本书之后,长达四五年的时间里,我常常会想起此书,想起孙天主那无畏的奋斗,想起那个巨大的悲剧,它总在那里吸引着我,但我总不敢打开它。因为我觉得与孙天主相比我是那么的懦弱,觉得越看那本书就会越对自己不满意,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在这期间,我也经常跟其他人提起过这本书,奈何这本书太过默默无闻,而且现在的大家也都喜欢畅销书快餐,而非这种厚重的书了。在前一段时间跟一个朋友聊起一些关于生活的想法时,我突然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啊,我之前竟然没有发觉!跟朋友讲起这本书的时候,我也突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语调竟然是如此的激动。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原来你一直在我身边,未曾离去。我也意识到,读第三遍的时间到了。我大概花了十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次读的比前两次都认真的多,即使是那些我原以为的最为繁琐、最为无聊的段落也都仔细的阅读了,竟然发现它们其实并没有那么枯燥。由于这本书那个巨大的悲剧结尾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所以在读的过程中,看到孙天主越努力地奋斗,自己心里就会越伤心。最后的几天里,我实在是太伤心了,感觉自己陷入了这本书中,不能自拔,书中伤心的故事也影响着我的心情,这段时间一直闷闷不乐,工作的时候也没有状态,我无法想象孙世祥先生当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承受了多大的悲伤啊。同时,经过这第三次的阅读,我对这本书又增添了很多新的认识,以前的一些疑惑,我也逐渐明了了。以前对于孙天主的性格,我一直抱有疑虑,为什么孙天主的性格这么极端?大家都认为他是个疯子,那到底是他疯了呢,还是大家都错了呢?我原先无法解答,但现在我终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孙天主的确是十分极端,不管是想法还是做法,完全不符合中国的传统观念,为了所谓民族自豪跟责任感,就不学英语,丝毫不学,甚至考试也不置一笔,又愤青又民粹。感觉课堂上学不到什么真正的学问,就再也不去上课,不是在图书馆看书就是在宿舍写小说,即使毕不了业也在所不惜。看到国际局势动荡,就自学兵书战册,书写世界格局规划,常常梦想带领中国占领全世界。如果现实当中碰到这样一个人,我也会觉得他是一个疯子。但为什么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无比的感动呢?答案当然是他的行动,他为其梦想做出的斗争,即使是每一个人都认为他的梦想是荒诞的,是无法实现的,他也丝毫不会动摇他的决心!他的生活是真正属于他的,他的梦想也是真正属于他的,不想大多数的我们,负载了太多妥协的重物,负载了太多不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管外界怎么评价他,我永远朝着他认定的方向前进,不曾犹豫。孙天主困在闭塞贫穷的山区,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僵化,每个人为填饱肚皮而忙碌,谁又会去想外面的世界呢,所以如果不是一个如此极端的人,又怎么能够走出农村的羁绊,贫穷的拖累,愚昧的封杀呢。在这向前的途中,只要他做出一丝丝的妥协,那么他就会失败了,再也逃不出这张无形的网了,只能在小地方郁郁而终,更不用考虑那些所谓的梦想与事业了。我想,在这历史当中,肯定有很多人就差一步甚至非常微小的一步,就能像孙天主一样逃离这张大网的束缚,但就因为他们不够极端,所以功亏一篑。由此可知,能够逃离书中那张网的人必定是一个极端的人,就是书中孙天主的模样。但是在书中也是可以看到一些孙天主性格上的改变,自从他去到昆明,后来一路北上直到北京之后,孙天主不再像原先那么极端了。我觉得应该是他来到外面世界后,终于知道了世界是什么样子,知道了很多事情的理性发展规律,不再像在少年时对外界一切无知,只从一丝半点的信息中意淫出事物的全貌,自然容易失于极端。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越是眼界宽阔的人越理性也越平和,而越是眼界狭小的人就越极端越民粹。极端的孙天主是令人感动的,他的极端也正是为了他日后不再极端。关于书中的如此多的女生对于孙天主的崇拜,我之前也一直无法理解。我觉得这些崇拜与爱慕来的也太突兀与迅猛了吧。首先,在书中前面没有任何征兆,而且还在讲孙天主的悲惨生活,马上就转到了全校女生都崇拜与爱慕孙天主,既有小家碧玉,又有高官之女,也有倾国之貌者,我每次读到这都会突然懵一下,感觉太不连贯,过于突兀了。还有就是每一个女生都爱慕他、崇拜他,不管是每一个女同学还是后来的女同事,这有些过于夸张了吧。对此,我现在有了一点点个人见解,第一个突兀的问题,我觉得可能的确是作者没有把握好前后的衔接,也可能是作者就是想突出这种骤然而起的效果,从而更能达到夸张的效果。对于第二个夸张的问题,我可以肯定这绝对是作者故意如此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我就偏偏这么写,总透出一点极端的意味来。每每读到每个女生都爱他,我都在想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绝对不应该是我看到的流于表面的东西。于是,我开始思考,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可能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崇拜会写诗,会写文章的人,如此一个大才子,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而且,不同于农村里的未接受教育的人,他的女同学、女同事都受到较好的教育,越是这种女生就越会喜欢会写诗,会写文章的男生。当然,这是那个时代的事情,如果是现在,绝不会有人理他,文艺青年早已变成社会上的调侃的对象。第二种可能性就比较消极悲观了,表面上写的是每个女生都喜欢他,但透过这个表象的却是孙天主的自卑。书上写每个人都爱他,但实际上呢?极有可能是没有任何女生爱他,深深的自卑,只能在书中赋予孙天主集所有女生的爱慕于一身。书中的孙天主越是与各个女生纠缠,实际上的孙天主可能就会越可怜。我读着读着,就感觉有一幅画面出现在眼前:校园里一堆女生脸颊红红的,或偷瞄,或直视着路上破衣烂衫的孙天主,而在这个画面的阴暗的一角,另外的一个孙天主,蜷缩着身子,低着头,偷偷地望着他们。虽然我觉得是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但我又真心的希望是第一种可能性。待我饱读诗书,放眼望去,那些可爱的女生,莫我肯顾!关于书中的家族内斗,父母纠集其他儿子排挤某一儿子家的纠纷,我不想聊,因为我在农村曾见过,听到的更多,尤其是过去一个家庭儿女众多,是非也就多了。我对这种事情,本来就极讨厌,但是这就是农村经常发生的事情。还有就是关于人性上的,书中的悲剧的直接原因就是一个村民的嫉妒,不是故意同归于尽,而只是嫉妒之火使他犯了错,从而使得所有人万劫不复。我从来都认为,人性是相通的,不管是农村人、城市的人还是中国人、外国人,都是一样的,都会有一些不好的品质的属性,就比如说嫉妒,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压制这种劣性品质的能力。由于农村里的人接受教育程度很低,所以他们对这种劣性品格的压制能力不强,而且正遇上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于是他们再也压制不住自身人性的劣,他们再也不是原先那些淳朴的村民了。或许,他们大部分品格依旧淳朴美好,但是某一品格的低劣就会通过受教育程度低与贫穷而无限放大。这一切,其实都怨不得他们,他们只是普普通的人而已,只不过不同的是他们异常的贫穷!关于这本书的名字《神史》,我一直也很困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神的历史?难道这里的神指的是孙天主?我也不太明白这个名字真正蕴含的意思是什么。只能简单地自己猜想。这里的神应该是指孙天主或者像孙天主这样的人。神,其实并非天生为神,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神都是由凡人历经各种艰难险阻,初心不改,长时间修行而羽化升仙。而神史自然就是一部修行史,一部饱经苦难的奋斗史。而且在作者构建的法喇村的这个生态体系中,孙天主无疑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俯瞰法喇村芸芸众生,但是观其成长史,则是由一连串的苦难、悲伤、斗争、奋斗、梦想构成的。所谓的神史,也就是孙天主的奋斗史。我觉得这可能是作者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吧。我认为一本好的小说就应该像《红楼梦》一样,在书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里面包含了社会方方面面的缩影,包含了人的喜怒哀乐与人性的高贵与低劣。而《神史》构建的这个法喇村的生态系统正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家乡的影子,找打自己见过的那些农村里的人的影子。这个生态系统里不光有贫穷、奋斗、梦想,也有人的贪婪、无私、自私与嫉妒。这才是真正的农村,一个真正的由活生生的人聚集生活的地方。从这个角度上看,《神史》无疑是一本非常成功的小说。孙世祥先生写完这本自传体的小说后就与世长辞了,经过亲友们的帮助,这本书才能够出版,我也才能够见到这么好的书。我其实有很多话要讲,但是有生怕说不好,辜负了先生的一生心血,以后等我回国一定要去巧家法拉拜先生之墓,就像去朝圣一样。孙天主的功绩已然成梦,在客车冲下悬崖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化作了泡影,只有极少数的人在忆及法喇村的时候才稍微提及。但是对与我以及更多读过这本书的人来说,孙天主的事业虽然已成空,但他的不屈、奋斗与梦想依然牢牢地印在我们心中。借用书中结尾部分的一段话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吧。“朝日照常升起,它们从无边的黑暗之海撕裂了升腾。有关事业、雄心和梦想的故事,仍在广大的人类身上展现着。只不过已不是在一个叫孙天主的人身上提起而已。”我的奋斗自读《神史》后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boda.com/afhhy/1540.html


当前时间: